茯苓湯
A+醫(yī)學(xué)百科 >> 茯苓湯 |
《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茯苓湯
【處方】 半夏(湯泡七次)赤茯苓(去皮)橘紅各30克 枳實(去瓤,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各15克
【制法】 上哎咀。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生姜七片,煎至21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萬居集.上集》十九:茯苓湯
【功效與作用】 健脾固攝,降火止遺。主陰虛火旺。(男子性欲過亢)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劑,日服2次。
【摘錄】 《萬居集.上集》十九
《古今醫(yī)鑒》卷十二:茯苓湯
【處方】 當(dāng)歸3克,川芎3克,炒白芍3克,熟地黃3克,土炒白術(shù)3克,茯苓3克,澤瀉3克,黃苓3克,梔子(酒炒)3克,炙甘草3克,姜汁厚樸3克,麥門冬3克(去心)。
【功效與作用】 養(yǎng)血清熱,利水消腫。主脾虛水泛。(妊娠水腫)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劑,日服2次。
【摘錄】 《古今醫(yī)鑒》卷十二
《圣濟總錄》卷一六二: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羌活(去蘆頭)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人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芎藭1兩,石膏(火煨)1兩,黃耆(銼)1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效與作用】 產(chǎn)后氣血虛,頭痛不定。目眩嘔逆。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圣濟總錄》卷一六○: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甘草(炙,銼)1兩,遠志(去心)半兩,白薇1兩,龍齒(研)1兩,熟干地黃(焙)1兩半,人參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獨活(去蘆頭)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產(chǎn)后心氣不足,血邪狂言,眠臥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六○
《圣濟總錄》卷一二五: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海藻(洗去咸,焙)2兩,海蛤1兩,半夏(為末,生姜汁和作餅,曬干)1兩,甘草(炙,銼)1兩,庵(艸閭)子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二五
《圣濟總錄》卷一二二: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前胡(去蘆頭)2兩,生干地黃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
【制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2個(擘),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二二
《圣濟總錄》卷—一七: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升麻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遠志(去心)半兩,人參半兩,葛根(銼)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七
《圣濟總錄》卷一六四: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甘草(炙黃)1兩,芍藥(銼,炒)1兩,桂(去粗皮)1兩,當(dāng)歸(切,炒)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黃耆1兩半(銼)。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產(chǎn)后虛汗不止,心悸恍惚,怵惕多驚。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切),大棗2個(擘),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六四
《圣濟總錄》卷一七四:茯苓湯
【別名】 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1兩,烏梅肉半兩(微炒),干木瓜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茯苓散(《魏氏家藏方》卷十)。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七四
《圣濟總錄》卷一七七: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人參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8-9歲兒,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七七
《圣濟總錄》卷一八四: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淡竹葉1握(切碎),白術(shù)1兩,甘草(炙)1兩,枳實(去瓤,麩炒)1兩,人參1兩,梔子仁1兩,大黃(銼,炒)2兩,黃芩(去黑心)3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乳石熱腫。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八四
《圣濟總錄》卷一八三: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4兩,澤瀉2兩,白術(shù)1兩半,干姜(炮)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小麥2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乳石發(fā),熱甚口干。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八三
《宣明論》卷二: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皮)2兩,桑白皮2兩,防風(fēng)1兩半,官桂1兩半,川芎1兩半,芍藥1兩半,麻黃(去節(jié))1兩半。
【制法】 上為末。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加大棗1個,煎至8分,去滓溫服,以姜粥投之,汗泄為度。
【摘錄】 《宣明論》卷二
《醫(yī)部全錄》卷四四二:茯苓湯
【處方】 茯苓2分,川芎2分,鱉甲(炙)2分,枳殼(炙)2分,芍藥2分,柴胡4分。
【制法】 上銼。
【功效與作用】 小兒閃癖,身體壯熱,頻服冷藥,冷氣漫心成癖,下焦又冷,腸結(jié),大便難。
【用法用量】 以水1大升3合,煎至3合,空心為2服,去如人行5-6里再服。
【注意】 忌莧子。
【摘錄】 《醫(yī)部全錄》卷四四二
《全生指迷方》卷四:茯苓湯
【處方】 茯苓1兩,麥門冬(去心)1兩,黃芩1兩,秦艽(去土)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杏仁(去皮尖)1分。
【制法】 上為散。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 《全生指迷方》卷四
《雞峰》卷十:茯苓湯
【制法】 上為細末。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白湯點,食后、臨臥服。
【摘錄】 《雞峰》卷十
《雞峰》卷十一:茯苓湯
【處方】 茯苓1兩,麥門冬1兩,黃芩1兩,秦艽半兩,柴胡半兩,五味子1兩,杏仁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心咳,惡熱脈疾,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雞峰》卷十一
《圣濟總錄》卷一七九: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冬葵子半兩,木通(銼)半兩,車前子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小兒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5-6歲兒,每服1錢匕,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如人行10里以來再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圣濟總錄》卷一五四: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2兩,旋覆花2兩,生干地黃(微炒)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半,芎藭1兩半,人參1兩半,芍藥1兩半,桔梗(去蘆頭,炒)1兩半,甘草(炙令赤色)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安胎,調(diào)勻血脈。主妊娠惡阻,嘔逆惡心,四肢疼,頭痛,惡聞食氣,心松煩悶,多損墜。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生姜1片(拍碎),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五四
《圣濟總錄》卷九十二: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梔子仁1兩半,赤石脂1兩,升麻1兩,紫菀(去苗土)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豉(炒)1合,石膏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消熱氣,調(diào)血脈,理中。主脈極實熱,血氣傷心,好生嗔怒,口唇色變,言語不快。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竹葉5片,煎至1盞,去滓,下芒消1錢匕,分2次溫服,早食后、日午各1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顧氏醫(yī)徑》卷五:茯苓湯
【功效與作用】 小兒喜驚易悸,痰熱內(nèi)盛。
【摘錄】 《顧氏醫(yī)徑》卷五
《不知醫(yī)必要》卷二:茯苓湯
【處方】 白術(shù)(凈)2錢,茯苓3錢,郁李仁(杵)1錢5分。
【功效與作用】 水腫。
【用法用量】 加生姜汁,水煎服。
【摘錄】 《不知醫(yī)必要》卷二
《易簡方便》卷六:茯苓湯
【處方】 茯苓8分,川芎8分,蘇葉8分,前胡8分,半夏(制)8分,桔梗8分,枳殼8分,干姜8分,陳皮8分,當(dāng)歸1錢,生地1錢,白芍1錢,臺黨5分,桑白皮6分,甘草3分。
【功效與作用】 經(jīng)來咳嗽,喉中出血,及肺經(jīng)枯燥。
【用法用量】 生姜為引,水煎服。
【摘錄】 《易簡方便》卷六
《竹林女科》卷二: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1銖,熟地黃1銖,半夏(制,炒黃)1錢半,旋覆花7分,人參7分,白芍(炒)7分,川芎7分,桔梗7分,甘草(炙)7分,橘紅7分。
【功效與作用】 妊娠稟受怯弱,受胎一月,便有阻病,顏色如故,脈息和順,但覺肢體沉重,頭目昏眩,擇食,或作寒熱,嘔吐痰水,恍惚不能支持。
【用法用量】 加生姜7片,水煎服。
【摘錄】 《竹林女科》卷二
《婦科玉尺》卷四:茯苓湯
【處方】 人參、甘草、山藥、當(dāng)歸、茯苓、桂心、麥冬、遠志、大棗、生姜。
【功效與作用】 產(chǎn)后心虛。
【摘錄】 《婦科玉尺》卷四
方出《臨證指南醫(yī)案》卷八,名見《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茯苓湯
【處方】 冬桑葉、谷精草、望月砂、苡仁、通草、綠豆皮、茯苓。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方出《臨證指南醫(yī)案》卷八,名見《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
《雜病源流犀燭》卷六:茯苓湯
【處方】 半夏1錢,陳皮1錢,茯苓1錢,甘草1錢,香附1錢,益智仁1錢,人參1錢,烏梅1個,竹瀝2匙,生姜汁2匙。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圣濟總錄》卷一五六: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人參1兩,白術(shù)(銼,炒)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甘草(炙)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妊娠虛煩懊熱,心中悶亂,頭運重,嘔逆,四肢倦怠。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仙拈集》卷四:茯苓湯
【功效與作用】 楊梅瘡。
【用法用量】 水4升,入藥熬成2升,去滓用汁,再對入好酒2斤。再入金銀花、生地、桔梗、當(dāng)歸各5錢,熬成2升,渣再煎減半,服之。
【摘錄】 《仙拈集》卷四
《不居集》上集卷十九:茯苓湯
【處方】 茯苓5錢,白術(shù)(炒)5錢。
【功效與作用】 欲火甚夢遺。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不居集》上集卷十九
《馮氏錦囊秘錄》卷四:茯苓湯
【處方】 柴胡、麥門冬(去心)、人參、赤茯苓、甘草、黃芩。
【功效與作用】 嬰孩溫壯,伏熱來去。
【用法用量】 加小麥20粒,竹葉3片,水煎服。
【摘錄】 《馮氏錦囊秘錄》卷四
《圣濟總錄》卷一五○: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芎藭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2兩,梔子仁14枚,吳茱萸(湯洗,焙,炒)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半,干姜(炮)1兩半,生干地黃(焙)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五○
《圣濟總錄》卷一二八: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分,黃耆(銼)1兩半,芎藭1兩,桂(去粗皮)3分,麥門冬(去心,焙)1兩,五味子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癰潰膿太多,里虛熱。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晚再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二八
《醫(yī)心方》卷二十一引《深師方》:茯苓湯
【處方】 茯苓3兩,甘草2兩,芍藥2兩,桂2兩。
【制法】 上切。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服。
【摘錄】 《醫(yī)心方》卷二十一引《深師方》
《疝癥積聚》:茯苓湯
【處方】 茯苓5分,陳皮2分,附子2分,白術(shù)2分,半夏1分,吳茱萸1分。
【功效與作用】 諸疝,嘔吐不止,飲不納。
【用法用量】 水煎,臨服加姜汁1匙,溫服。
【摘錄】 《疝癥積聚》
《圣濟總錄》卷二十八: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五味子(炒)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柴胡(去苗)1兩半,桂(去粗皮)1兩,檳榔(銼)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柔痓,病經(jīng)三日不愈,恐陰氣攻五臟致?lián)p。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八
《圣濟總錄》卷九十三: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分,人參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獨活(去蘆頭)3分,檳榔3分,桂(去粗皮)1兩1分,防風(fēng)(去叉)1兩1分,防己1兩1分,桔梗(銼,炒)4兩,甘草(炙)4兩,防葵4兩,枳殼(去瓤,麩炒)4兩,地骨皮10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效與作用】 骨蒸肺萎,心松戰(zhàn)栗,煩熱善忘,精神不寧,夢寐飛飏,吐血,身體疼重或癢,多生瘡癬,腳氣。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切碎),大棗2個(擘破),煎取8分,去滓頓服,早晚、食后各1次。用銀器煎尤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半夏(湯洗7遍,切,炒干)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粳米2合,甘草半兩(炙,銼)。
【制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生姜1分(拍碎),大棗3個(劈破),竹葉3-7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半兩,枳實(去瓤,麩炒)半兩,人參3分,白術(shù)3分,五味子3分,半夏(湯洗7遍)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后胸膈氣滿,嘔噦不納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棗3個(擘破),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茯苓湯
【處方】 茯苓(去黑皮)1兩,白芍藥1兩,瞿麥穗1兩,白術(shù)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心下痞滿,小便不利;瘧病發(fā)熱身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蔥白5寸,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枳實(細銼,麩炒)3分,桂(去粗皮)3分,桑根白皮(銼)3分,人參3分,大腹皮(并子)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木香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1兩,人參半兩,高良姜1兩,檳榔(煨,銼)3分。
【制法】 上為粉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后中冷,心腹脹滿,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圣濟總錄》卷十九: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桑根白皮2兩,防己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芎藭1兩半,甘草(炙)3兩,芍藥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半,麻黃(去根節(jié),先煮,掠去沫,焙干)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風(fēng)濕痹留著不去,四肢痹麻,拘攣浮腫。
【用法用量】 每服6錢匕,以水2盞,加大棗3個(劈破)同煎,去滓,取1盞,空心溫服。臨臥時,如欲出汗,服藥了,以生姜熱粥投之。
【注意】 汗出慎外風(fēng)。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九
《圣濟總錄》卷二十七: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去白,炒)1兩,人參1兩,白術(shù)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銼)1兩,木香(炮)1兩,五味子1兩,干姜(炮)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空心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圣濟總錄》卷十九: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桑根白皮2兩,防己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芎藭1兩半,芍藥1兩半,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風(fēng)濕痹,四肢疼痹,拘攣浮腫。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1個(去核),煎取1盞,去滓溫服,連3服后,以熱姜粥投之,汗出為度。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九
《圣濟總錄》卷三十: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木通(銼)3分,升麻半兩,羚羊角(鎊)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桑根白皮(銼)3分,大黃(銼,炒)半兩,馬藺根1兩,樸消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毒氣上沖,喉中痛,悶塞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三十
《圣濟總錄》卷三十一: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桔梗(炒)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芍藥半兩,大腹皮半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3分,甘草(炙)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后,骨節(jié)煩疼,乍起眼暗,氣沖胸背,上氣滿急。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日2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圣濟總錄》卷三十一: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人參1分,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汗后,余熱不退,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用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圣濟總錄》卷三十一: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葛根(銼)3分,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1分,人參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汗后,余熱不除,及四肢拘急痛,胸膈不利,嘔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用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2個(擘),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圣濟總錄》卷三十一: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銼)1兩,人參1兩,白術(shù)1兩,麻黃根(銼)1兩,肉蓯蓉(切,焙)1兩,五味子(炒)1兩,甘草(炙,銼)1兩,牡蠣(燒)1兩,芍藥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后汗出不止,漸覺虛劣。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圣濟總錄》卷三十三: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鱉甲(醋多,去裙襕)3分,木通(銼)3分,郁李仁(微炒,去皮)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后,腳氣攻心悶亂,腹?jié)M如石,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三十三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木通(銼)半兩,甘草(炙,銼)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汗后,心腹及臍下滿脹。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外臺》卷十一:茯苓湯
【處方】 茯苓5兩,栝樓5兩,知母4兩,小麥2升,麥門冬5兩(去心),大棗20個(去核),生地黃6兩,萎蕤4兩,淡竹葉3升。
【制法】 上切。
【功效與作用】 泄熱止渴。主胃腑實熱,引飲???。
【用法用量】 以水3升,先煮小麥、竹葉,取9升,去滓,入諸藥,煮取4升,分服。不問早晚,隨渴即進。
【注意】 忌蕪荑、酢物。
【摘錄】 《外臺》卷十一
《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茯苓湯
【處方】 茯苓5兩,黃芩5兩,梔子仁5兩,芒消5兩,赤石脂2兩,升麻2兩,紫菀2兩,生麥門冬5兩(去心),竹葉(切)1升,香豉1升(熬),石膏8兩(碎,綿裹),生地黃(切)1升。
【制法】 上切。
【功效與作用】 消熱,止血氣,調(diào)脈理中。主脈實熱極,血氣傷心,使心好生赫怒,口為色變赤,言語不快。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2升,去滓,下芒消,分服。
【注意】 忌酢物,蕪荑。
【摘錄】 《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
《外臺》卷八引《延年秘錄》:茯苓湯
【處方】 茯苓5兩,人參2兩,生姜2兩,橘皮2兩,白術(shù)2兩。
【制法】 上切。
【功效與作用】 風(fēng)痰氣發(fā),即嘔吐欠呿,煩悶不安,或吐痰水者。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1升合,去滓,分3次溫服,中間任食。
【摘錄】 《外臺》卷八引《延年秘錄》
《千金》卷三:茯苓湯
【處方】 茯苓5兩,甘草2兩,芍藥2兩,桂心2兩,生姜6兩,當(dāng)歸2兩,麥門冬1升,大棗30個。
【功效與作用】 產(chǎn)后心虛,暴苦心悸不定,言語謬錯,恍恍惚惚,心中憒憒。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服,日3次。無當(dāng)歸可用芎藭。
若苦心志不定,加人參2兩,亦可入遠志2兩;若苦煩悶短氣,加生竹葉1升,先以水1斗3升,煮竹葉取1斗,納藥;若有微風(fēng),加獨活3兩,麻黃2兩,桂心2兩,用水1斗5升;若頸項苦急,背膊強者,加獨活、葛根各3兩,麻黃、桂心各2兩,生姜8兩,用水1斗半。
【摘錄】 《千金》卷三
《千金》卷十五:茯苓湯
【處方】 茯苓半兩,黃柏半兩,黃連半兩,龍骨半兩,人參半兩,干姜半兩,黃芩半兩,桂心半兩,芍藥半兩,當(dāng)歸半兩,梔子仁半兩,甘草半兩,赤石脂1兩,大棗12個。
【功效與作用】 風(fēng)虛冷痢及因下空竭欲死,滯下膿血,日數(shù)十行,羸篤垂死。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2升,分2次服。不愈,滿3劑。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痢久困竭而至本虛極亢,雖用連、柏、芩、梔苦折之味,不得參、苓、歸、芍護持之力,徒傷正氣,虛陽愈熾。所以專賴姜、桂之熱因熱用,不獨實脾固脫,兼取發(fā)越甘草、大棗之甘緩,宣通龍骨、石脂之澀滯,而風(fēng)虛冷痢,亦藉姜、桂、參、苓可以挽回造化也。
【摘錄】 《千金》卷十五
《千金》卷十八:茯苓湯
【處方】 茯苓4兩,半夏1升,生姜1斤,桂心8兩。
【功效與作用】 胸膈痰滿。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2升半,分服。
冷極者,加大附子4兩;氣滿者,加檳榔3-7個。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痰氣聚于胸中,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不得桂心之辛散,難以逞破的之功。冷極加附子,是指真陽虛者而言,氣滿加檳榔,是指痰氣盛者而言,非謂二味可以并入一方也。
【摘錄】 《千金》卷十八
《外臺》卷六引《廣濟方》:茯苓湯
【處方】 茯苓12分,橘皮12分,白術(shù)8分,人參6分,桂心6分,甘草8分(炙),紫蘇10分,生姜12分,檳榔7枚。
【制法】 上切。
【功效與作用】 常吐酸水,脾胃中冷。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2升半,絞去滓,分3次溫服。每服如人行7-8里,未好愈,2-3日更服1劑。老小取微利。
【注意】 忌生蔥、酢物、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摘錄】 《外臺》卷六引《廣濟方》
《圣濟總錄》卷二十四: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石膏1兩半,芍藥3分,半夏1兩(湯浸7遍,炒令干),細辛(去苗葉)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五味子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沸湯掠去沫,焙)1兩,桑根白皮(銼)1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外臺》卷七引《廣濟方》:茯苓湯
【處方】 茯苓2兩,防己1兩半,橘皮1兩,玄參1兩,黃芩1兩半,澤瀉1兩半,杏仁2兩半(去尖皮),白術(shù)1兩半,大豆1升半,郁李仁2兩半,桑白皮2兩半,澤漆葉(切)1升,豬苓1兩半。
【制法】 上切。
【功效與作用】 鼓脹上下腫,心腹堅強,喘息氣急,連陰腫,坐不得,仍下赤黑血汁,日夜不停者。
【用法用量】 以水1斗,先煮桑白皮、大豆、澤漆葉,取5升,去滓,澄去下淀,納諸藥,煎取2升,絞去滓,分服。
咳者,加五味子2兩。停2日服1劑。
【注意】 忌酢物、桃、李、雀肉、熱面、蒜、炙肉、粘食、油膩。
【摘錄】 《外臺》卷七引《廣濟方》
《圣濟總錄》卷四十: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人參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白術(shù)3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霍亂,心下結(jié)氣連胸背痛,及吐酸水,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四十
《醫(yī)心方》卷二十二引《產(chǎn)經(jīng)》:茯苓湯
【處方】 茯苓1兩,當(dāng)歸3兩,甘草2兩(炙),黃芩1兩,術(shù)3兩,石膏如雞子1枚,杏仁30枚,芍藥2兩,芒消1兩。
【制法】 上切。
【功效與作用】 妊身卒心腹拘急痛,脹滿,氣從小腹起上沖,心煩起欲死,是水、飲、食、冷氣所為。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納芒消,上火令烊之,服1升,當(dāng)下水或吐,便解。
【摘錄】 《醫(yī)心方》卷二十二引《產(chǎn)經(jīng)》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1兩,蘆根1兩(銼),黃芩1兩,知母1兩,栝樓根1兩,瞿麥穗1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1兩(炙微赤,銼),木通1兩(銼)。
【制法】 上為散。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傷寒括要》: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1兩,桂枝1兩,甘草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太陽病,若小便少者,津液當(dāng)還入胃中故也;凡發(fā)汗太過,大小便難者;太陰病,無大熱,其人煩燥,此為陽去入陰。
【用法用量】 如桂枝湯煎服。
【摘錄】 《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傷寒括要》
《圣濟總錄》卷十: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防風(fēng)(去叉)2兩,當(dāng)歸(焙)2兩,白前2兩,干姜(炮裂)2兩,甘草(炙,銼)2兩,獨活(去蘆頭)3兩,遠志(去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人參1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效與作用】 歷節(jié)風(fēng),手足曲戾,言語錯亂。
【用法用量】 每服先用水3盞,黑豆半匙,大棗2個(擘破),生姜半分,煎至1盞半,去滓;入藥末5錢匕,煎至1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夜臥各1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
《圣濟總錄》卷十五: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2兩,熟干地黃(焙)2兩,人參2兩,桂(去粗皮)2兩,半夏(湯洗7遍,切,焙)1兩半,甘草(炙)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制法】 上銼細,如麻豆大。
【功效與作用】 風(fēng)厥,驚駭背痛,善噫善欠。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2次,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五
《圣濟總錄》卷十五: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沉香半兩,甘菊花3分,訶黎勒皮2兩,藿香(去梗)1兩,木香半兩,檳榔(銼)1兩,白術(shù)1兩,枇杷葉(拭去毛,炙)10片,枳殼(去瓤,麩炒)1兩,甘草(炙)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首風(fēng),頭目昏痛,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加生姜、鹽各少許,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五
《外臺》卷六引《廣濟方》:茯苓湯
【處方】 茯苓4兩,厚樸4兩(炙),橘皮2兩,白術(shù)2兩,生姜10兩。
【制法】 上切。
【功效與作用】 心頭結(jié)氣,連胸背痛,及吐酸水,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2升合,絞去滓,分3次溫服,每服相去如人行7-8里。須利,加檳榔末1兩半,湯欲熟時納之,甚安穩(wěn),3日服1劑,頻服5-6劑,可則停。
【注意】 忌酢物、桃、李、雀肉。
【摘錄】 《外臺》卷六引《廣濟方》
《圣濟總錄》卷八十六: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大腹皮(銼)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半夏(湯洗7遍,曬干)半兩,杏干(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半兩,檳榔(銼)半兩,訶黎勒皮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甘草(炙,銼)半兩,人參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八十六
《圣濟總錄》卷七十八: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白術(shù)(銼,微炒)1兩,防己3兩,黃芩(去黑心)3兩,射干3兩,澤瀉3兩,桑根白皮(炙黃色,銼)3兩,澤漆葉(切,微炒)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痢后遍身浮腫。
【用法用量】 每用5錢匕,先以水3盞,煮大豆1合,取2盞,去滓入藥,煎取1盞,分為2服。未愈,頻服兩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七十八
《圣濟總錄》卷八十二: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銼)2兩半,桑根白皮(炙,銼)2兩半,白術(shù)2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防己1兩半,旋覆花3分,檳榔(銼)、大黃(銼,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80枚。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腳氣上喘,心下妨悶,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先別用麻黃1分,水1盞半,煎5-7沸,掠去沫,下藥并生姜1分(拍破),同煎至6分,去滓,空腹服,日晚再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圣濟總錄》卷八十二: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桑根白皮(銼)1兩半,防己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旋覆花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白術(shù)1兩,紫蘇莖葉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腳氣上攻,身體腫滿,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先以水煮黑豆,取汁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圣濟總錄》卷八十二: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干姜(炮)2兩,澤瀉2兩,桂(去粗皮)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腳氣,腰脊膝浮腫。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空心、日午、近晚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圣濟總錄》卷八十三: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兩,木香1兩半,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半,獨活(去蘆頭)1兩半,犀角(鎊)2兩,羚羊角2兩,吳茱萸(湯浸,炒)2兩,人參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龍齒(搗碎)2兩半,貝母(去心,炮)7枚。
【功效與作用】 腳氣。風(fēng)毒上沖,心松驚悸,心下堅滿。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八十三
《圣濟總錄》卷八十三: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兩,紫蘇葉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兩,升麻3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兩,柴胡(去苗)3兩,檳榔(銼)12枚,犀角(鎊)3兩,梔子仁3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腳氣腫滿,氣急上氣,心悶煩熱,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同煎至6分,去滓,空心溫服,晚食前再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八十三
《圣濟總錄》卷三十七: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升麻半兩,常山半兩,蜀漆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瘧病發(fā)熱,煩躁,身面皆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三十七
《圣濟總錄》卷八十四: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兩,薏苡仁(炒)4兩,丹參2兩半,獨活(去蘆頭)2兩半,防風(fēng)(去叉)2兩半,牛膝(酒浸,切,焙)3兩,防己3兩,五加皮3兩,黃耆3兩,枳殼(去瓤,麩炒)3兩,升麻3兩,麻黃(去根節(jié))4兩,羚羊角(鎊)2兩,桂(去粗皮)1兩半,石膏(研如粉)10兩。
【制法】 上藥,除石膏外,銼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江東春夏暑濕郁蒸,毒氣攻擊,腳氣發(fā)動,兩腳酸疼,或浮熱腫滿,或皮毛焦干,或腳疼不能久立,筋急抽痛,時沖心悶,胸膈痰積,惡心欲吐,四肢(疒帬)痹,十指不仁,腹脹氣妨,頭旋目眩眼暗。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浸1宿,來晨煎取8分,去滓,空腹溫服,日2次。
心腹氣脹,加連皮大腹1顆;心胸虛熱,加麥門冬(去心)1分;小腹痛,加芍藥、黃芩各1兩;心胸有痰,加旋覆花1分;肺氣咳嗽,加杏仁(去皮尖)14枚、桑根白皮1分;小便數(shù),加杜仲末1分;言語謇澀,加附子1錢;小便澀,加木通1分;腎虛耳聾,加磁石末1錢匕;不睡,加酸棗仁末1錢;煩渴不止,加栝樓1分。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八十四
《圣濟總錄》卷六十七: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3兩。
【制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以水3盞,煎取1盞半,去滓,分3次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圣濟總錄》卷八十八: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人參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黃耆(銼)1兩,鱉甲(去裙襕,醋浸,炙黃)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炒干)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木香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五勞七傷,脾胃氣弱,痰欽不消,胸滿氣逆,嘔吐減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棗2個(去核),煎至6分,去滓,空腹溫服,日午、臨臥再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圣濟總錄》卷九十: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2兩,人參2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紫蘇(微炒)1兩,酸棗仁(炒)5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虛勞煩躁不得眠。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1盞,去滓,空腹溫服,分服相次服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
《圣濟總錄》卷九十: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干姜(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食茱萸半兩,熟干地黃(洗,焙)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虛勞氣滿不得眠,手足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大棗2個(去核),煎至1盞,去滓,空腹溫服,日2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
《嵩崖尊生》卷九:茯苓湯
【處方】 麥冬1錢半,茯苓1錢半,半夏1錢半,陳皮1錢半,白術(shù)1錢半,人參1錢,甘草1錢,烏梅半個。
【功效與作用】 霍亂煩渴,兼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 《嵩崖尊生》卷九
《圣濟總錄》卷九十三: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6兩,麥門冬(去心,焙)6兩,款冬花6兩,獨活(去蘆頭)6兩,檳榔(銼)6兩,桂(去粗皮)5兩,防風(fēng)(去叉)5兩,防己5兩,甘草(炙)4兩,枳殼(去瓤,麩炒)4兩,地骨皮(去土)10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效與作用】 心蒸??嘈捏@悚粟,男子因讀書損心氣,傷思慮,過損心,吐血,心煩多忘,失精神,或身體癢瘙,風(fēng)癬,或胸中氣滿。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2盞,先煎山澤根,取水1盞半,入藥并生姜半分(切),大棗3個(擘破),同煎取1盞,去滓溫服,每早晨、日晚各1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三因》卷十一:茯苓湯
【處方】 半夏3兩(湯洗10次),茯苓1兩8錢,熟地黃1兩8錢,橘皮1兩2錢,細辛1兩2錢,人參1兩2錢,芍藥1兩2錢,川芎1兩2錢,旋覆花1兩2錢,桔梗1兩2錢,甘草(炙)1兩2錢。
【制法】 上銼散。
【功效與作用】 憂怒兼并,氣攻血溢,停留胃管,噯聞血腥,嘔吐食飲,及妊娠惡阻,中脘宿冷,冷血侵脾,惡聞食氣。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錢,水2盞,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空腹服。
客熱煩渴口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腸冷下利者,去地黃,入桂心(炒);胃中虛熱,大便秘,小便澀,去地黃,加大黃1兩8錢,黃芩6錢。
【摘錄】 《三因》卷十一
《圣濟總錄》卷八十四: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皮)3兩,桑根白皮(銼)3兩,防己3兩,木香3兩,黃芩(去黑心)3兩,郁李仁(湯浸,去皮,研)2兩半,木通(細銼)2兩,大腹七顆(連皮子銼)。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腳氣盛發(fā),兩腳浮腫,小便赤澀,心腹妨滿,氣急,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分(拍碎),煎取7分,去滓,早、晚食前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八十四
《圣濟總錄》卷五十七: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木通(銼)2兩,芍藥1兩半,吳茱萸(湯洗,倍干,炒)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尖)1兩,檳榔3枚(銼),紫菀(去苗土)1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效與作用】 鼓脹不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日2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七
《圣濟總錄》卷一○○: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皮)3分,芍藥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生干地黃(焙)半兩,木香半兩,芎藭半兩,鬼箭羽3分,桃仁(去皮尖雙仁,炒)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尸注。發(fā)作無時,腹脹喘急,上沖心胸,傍攻兩脅。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
《圣濟總錄》卷四十五: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4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銼)4兩,甘草(炙,銼)2兩,人參2兩,黃芩(去黑心)2兩,桂(去粗皮)5兩,半夏(湯洗7遍)5兩。
【制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四十五
《圣濟總錄》卷四十七: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夏(湯洗7遍,焙干)1兩,人參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丁香半兩,木香半兩,白術(shù)1兩,草豆蔻(去皮)2兩,檳榔(銼)半兩,桂(去粗皮)3錢,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效與作用】 胃冷不思食,痰逆多吐。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圣濟總錄》卷五十一: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分,當(dāng)歸(切,焙)1分,牛膝(酒浸,切,焙)1分,羌活(去蘆頭)1分,枳殼(去瓤,麩炒)1分,荊芥穗1分,檳榔(銼)1分,木香3銖。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腎臟實熱,腰胯強急,面色焦黑,小便赤澀,心胸滿悶,兩脅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一
《圣濟總錄》卷五十六: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分,麥門冬(去心,焙)1兩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停飲心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良久,煮淡漿粥補之。服枳殼湯吐后,服本方。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六
《圣濟總錄》卷五十六: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兩,桔梗(銼,炒)2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透)2兩,白術(shù)2兩,人參2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厥逆滿急,食飲妨悶。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小塊(拍破),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六
《圣濟總錄》卷七十四: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1兩,黃連(去須,炒)1兩,干姜(炮)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飧泄,米谷完出。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圣濟總錄》卷五十七: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參1兩,白術(shù)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五味子1兩,黃耆1兩,桂(去粗皮)2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效與作用】 腹冷腹脹,及虛氣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2盞,加生姜3片,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七
《圣濟總錄》卷六十九: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黃連(去須)3分,生干地黃(焙)3分,梔子仁3分,桂(去粗皮)3分,栝樓根3分,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吐血后,身體虛熱,胸中痞隔,口舌干燥。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六十九
《圣濟總錄》卷五十八: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4兩,麥門冬(去心,焙)4兩,石膏5兩,茅根(銼)1升。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消渴??诟?a href="/w/%E5%94%87%E7%84%A6" title="唇焦">唇焦,心脾臟熱,唯欲飲水。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1盞半,加冬瓜1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圣濟總錄》卷五十九: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澤瀉1兩,白術(shù)1兩,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1兩,大黃(生)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心脾壅滯,暴渴引飲。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小麥半匙,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圣濟總錄》卷五十九: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澤瀉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杜仲(去粗皮,炙)2兩,桑白皮(銼)3兩,桂(去粗皮)1兩,磁石(搗如麻粒大,淘去赤水)4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三焦氣不宣通,膈壅停水,不下至腎,腎消肌肉化為小便。
【用法用量】 每服6錢匕,水2盞,加大棗3個(擘破),薤白5莖(細切),煎至1盞,去滓,分服,空腹溫服,如人行10里,再服,至晚亦然。此藥內(nèi)消,不吐利,服1劑訖,津液未通,血脈未行,肌膚未潤,更服1劑。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圣濟總錄》卷六十:茯苓湯
【別名】 茯苓加減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兩,陳橘皮(去白,焙)3兩,澤瀉3兩,桑根白皮(銼)3兩,芍藥4兩,白術(shù)4兩,人參2兩,桂(去粗皮)2兩,石膏8兩,半夏6兩(湯洗7遍)。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胃中積熱,食已輒饑,面黃肌瘦,胸滿脅脹。
【用法用量】 茯苓加減湯(《宣明論》卷一)。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六十
《圣濟總錄》卷六十二: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麥(薛米)(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1兩,陳曲(炒)1兩,半夏(姜汁浸2宿,切,焙干)1兩,草豆蔻(去皮)3個,青橘皮(湯浸,去白)半兩(炒)。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去積冷,止腹痛,通中消飲。主膈氣痰結(jié)。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六十二
《圣濟總錄》卷六十三:茯苓湯
【別名】 茯苓散
【處方】 茯苓(去粗皮)1兩,知母1兩,白術(shù)1兩,枳殼(麩炒,去瓤)1兩,人參(去蘆頭)1兩,蘆根(切)1兩,甘草(微炙赤,銼)1兩,半夏(湯洗,去滑)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
【用法用量】 茯苓散(《普濟方》卷二○六)。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六十三
《圣濟總錄》卷三十八: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兩,人參3兩,甘草(炙)2兩,白術(shù)2兩,干姜(炮)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霍亂,心下筑悸,腎氣動。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圣濟總錄》卷五十六:茯苓湯
【別名】 小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兩,人參2兩,陳橘皮(去白,焙)2兩,桔梗(銼,炒)2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厥逆冷氣沖注,刺痛脹滿。
【用法用量】 小茯苓湯(《宣明論》卷二)。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六
《癰疽驗方》: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1錢,桃仁(去皮尖)1錢,甜瓜子(研)2錢,芒消2錢,大黃(炒)2錢,牡丹皮2錢半。
【功效與作用】 腸癰。
【用法用量】 作1劑。水2鐘,煎1鐘,食前服。
【摘錄】 《癰疽驗方》
《古今醫(yī)鑒》卷十五:茯苓湯
【處方】 薏苡仁1兩,皂角刺1兩,木瓜1兩,白芷1兩,當(dāng)歸尾1兩,生地黃1兩,川牛膝1兩,白芍藥1兩,黃柏1兩,防風(fēng)1兩,大皂角5錢,川椒5錢,紅花5錢,甘草節(jié)7錢,羌活7錢,金銀花2兩。
【制法】 上銼作10劑。
【功效與作用】 遠年久日一切楊梅天泡瘡毒,甚至腐爛肌肉,流膿出汁,臭不可聞,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1劑和土茯苓4兩同煎,空心服。
【注意】 忌茶。
【摘錄】 《古今醫(yī)鑒》卷十五
《回春》卷八:茯苓湯
【處方】 土茯苓4兩(搗汁),桔梗1兩,防風(fēng)1兩,乳香5分,沒藥5分。
【制法】 上銼。
【功效與作用】 楊梅瘡。
【用法用量】 水5碗,煎至3碗,溫服,1日服盡。
【注意】 忌茶水、鐵器。
【摘錄】 《回春》卷八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見《圣濟總錄》卷十四:茯苓湯
【處方】 茯苓4兩,干地黃4兩,人參3兩,桂3兩,甘草2兩,麥門冬1升(去心),半夏6兩(洗去滑),生姜1斤。
【功效與作用】 驚憂怖迫逐,或驚恐失財,或激憤惆悵,致志氣錯越,心行違僻,不得安定者。
【用法用量】 以水1斗,又殺烏雞取血及肝心,煮3升,分服,日3次,夜1次。其間少食無爽,作3劑愈。
【摘錄】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見《圣濟總錄》卷十四
《醫(yī)學(xué)正印》:茯苓湯
【處方】 茯苓1錢,阿膠1錢,吳茱萸1錢,麥冬1錢,人參1錢,芍藥1錢,白術(shù)1錢,甘草5分,生姜3片。
【制法】 上銼。
【功效與作用】 妊娠卒驚與舉重腰痛,腹?jié)M與胞急,卒有所下。
【用法用量】 每用水2鐘,煎1鐘,入膠再煎2沸,看膠烊,放溫,空心服,滓再煎,饑時服。
【摘錄】 《醫(yī)學(xué)正印》
《外臺》卷十四引《深師方》:茯苓湯
【處方】 茯苓2兩,芎藭1兩,干姜1兩,芍藥1兩,白術(shù)1兩,當(dāng)歸1兩,人參1兩,枳實3分(炙),甘草(炙)1兩。
【制法】 上細切。
【功效與作用】 中風(fēng)入腹,心下如刺,不得臥,或在脅下,轉(zhuǎn)動無常,腹?jié)M短氣,惙惙欲死。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1日服3次。若病劇者,可相去如人行5里頃1服。服1劑不愈,不過2劑。
胸中有氣,加人參2兩。
【注意】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大酢。
【摘錄】 《外臺》卷十四引《深師方》
《萬氏女科》卷二: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1錢,白術(shù)1錢,陳皮1錢,香附1錢,烏藥1錢,炙草5分,紫蘇莖葉5分,木瓜3片。
【功效與作用】 子氣。孕婦自6-7個月以來,兩足腫大,行步艱難,腳指間有黃水出。
【用法用量】 生姜為引,水煎,空心服。
【摘錄】 《萬氏女科》卷二
《普濟方》卷三七八:茯苓湯
【處方】 茯苓2分,蚱蟬3個(炙),雀甕2個(炙),蛇蛻皮半分,鐵精1分,芍藥1分,麻黃(去節(jié))1分,黃耆1分,柴胡1分,當(dāng)歸1分,人參1分。
【功效與作用】 少小滯實不去,內(nèi)有熱,搖頭弄舌,欲作癇。
【用法用量】 上切。以水3升,先煮麻黃10沸,去沫,納諸藥,煮1升合,分為4服,100日兒1日服盡。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七八
《普濟方》卷三七八:茯苓湯
【處方】 茯苓1分,黃芩1分,鉤藤1分,大黃1分。
【制法】 上切。
【功效與作用】 兒生7日后,有熱欲作癇。
【用法用量】 以水1升,煮3合,為3服或5服。多者加黃芩1分;出生3-7以后者,加大黃1分。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七八
《楊氏家藏方》卷十: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皮)、澤瀉、香附子、橘紅、大腹皮、干生姜、桑白皮(細銼,炒)等分。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十
《醫(yī)心方》卷六引《深師方》:茯苓湯
【處方】 飴膠8兩,白術(shù)4兩,茯苓4兩,干姜2兩,甘草2兩。
【功效與作用】 腎著之為病,從腰以下冷痛而重如5000錢,腹腫。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納飴令烊,分服。
【摘錄】 《醫(yī)心方》卷六引《深師方》
《普濟方》卷三四一: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1兩,白術(shù)1兩,郁李仁1兩,杏仁1兩,旋覆花1兩,檳榔5枚(銼)。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妊娠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四一
《普濟方》卷三十五:茯苓湯
【處方】 茯苓4兩,厚樸4兩,檳榔2兩,白術(shù)2兩,生姜10兩(一方有吳茱萸人參各2兩)。
【功效與作用】 心頭氣結(jié),連胸臍皆痛,及吐酸水,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9升,煮2升合,絞去滓,分溫3服,每服約去如人行7-8里。須利,加檳榔末1兩5錢,湯欲熱時入之,3日服1劑,屢服5-6劑,可則停。
【注意】 忌酢物、桃、李、雀肉。
【摘錄】 《普濟方》卷三十五
《得效》卷四:茯苓湯
【處方】 半夏1兩(湯洗7次),茯苓2兩,熟地黃2兩,橘皮1兩2錢,細辛1兩2錢,人參1兩2錢,芍藥1兩2錢,川芎1兩2錢。
【制法】 上銼散。
【功效與作用】 憂怒并氣攻,血溢停留胃管,噯聞血腥,嘔吐飲食及妊娠惡阻,中脘宿冷,冷血侵脾,惡聞食氣。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錢,水2盞,加生姜7分,煎7分,去滓空腹服。
【摘錄】 《得效》卷四
《朱氏集驗方》卷二: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
【制法】 上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虛汗,盜汗。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煎烏梅、陳艾湯調(diào)下。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二
《濟生》卷三:茯苓湯
【別名】 六味茯苓湯
【處方】 半夏(湯泡7次)1兩,赤茯苓(去皮)1兩,橘紅1兩,枳實(去瓤,麩炒)半兩,桔梗(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
【功效與作用】 支飲,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用法用量】 六味茯苓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摘錄】 《濟生》卷三
《蘭室秘藏》卷下:茯苓湯
【處方】 生黃芩3分,當(dāng)歸身4分,肉桂5分,炙甘草5分,豬苓6分,茯苓6分,澤瀉1錢,芍藥1錢5分,蒼術(shù)2錢,生姜2錢,升麻2錢,柴胡2錢。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分作2服。
【功效與作用】 因傷冷飯水泄,一夜走十行,變作白痢,次日其痢赤白,腹中(疒丂)痛,減食,熱躁,四肢沉困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前稍熱服。
【摘錄】 《蘭室秘藏》卷下
《保命集》卷中:茯苓湯
【處方】 白術(shù)1兩,茯苓(去皮)7錢半。
【功效與作用】 濕瀉。飲食傷瀉。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1兩,食前服。
食入而瀉,謂胃中有宿谷也,加枳實5錢;酒入而瀉,濕熱瀉也,加黃芩5錢。
【摘錄】 《保命集》卷中
《普濟方》卷四○三: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皮)、桔梗(去蘆)、天花粉(凈)、半夏(湯泡)、甘草。
【制法】 上銼。
【功效與作用】 痘瘡痰盛。
【用法用量】 生姜、麥門冬煎服。
【摘錄】 《普濟方》卷四○三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fēng)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dǎo)劑、驅(qū)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fēng)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 A: 安宮牛黃丸 阿魏化痞膏 安神丸 安腎丸 艾湯 安神定志丸 艾醋湯 艾附暖宮丸 安神補心丸 阿魏丸 安神膏 艾葉粥 安沖湯
- B: 補中益氣湯 白芥子 白湯 白虎湯 八珍湯 白蘞 八味丸 冰硼散 保和丸 白藥 薄荷湯 八仙過海 補陽還五湯 八正散
- C: 赤水玄珠 承氣湯 柴胡疏肝散 穿心蓮片 沉香化滯丸 刺五加浸膏 柴胡桂枝湯 柴胡湯 銼散 柴胡桂枝干姜湯 除濕湯
- D: 膽南星 導(dǎo)赤散 顛茄流浸膏 大承氣湯 獨參湯 大補陰丸 當(dāng)歸補血湯 大柴胡湯 點藥 導(dǎo)痰湯 點眼藥 地黃丸 當(dāng)歸散
- E: 二陳湯 二妙散 二仙湯 二至丸 二妙丸 鵝膏 耳聾左慈丸 二陳湯加味 二陳丸 鵝黃散 阿膠散 二十五味珍珠丸 阿膠湯
- F: 防風(fēng)通圣散 復(fù)方丹參片 附子理中湯 痱子粉 復(fù)元活血湯 防己黃芪湯 發(fā)表散 肥兒丸 復(fù)方丹參滴丸 附子理中丸 附子湯
- G: 感冒退熱顆粒 桂枝湯 歸脾湯 龜齡集 歸脾丸 甘草湯 感冒清熱顆粒 公丁香 甘草流浸膏 葛根湯 桂枝茯苓丸 甘草水
- H: 活血散 滑石粉 黃連解毒湯 黃連膏 黃芩湯 藿香正氣散 化癥回生片 黃湯 黃連阿膠湯 紅粉 胡麻油 海金砂 黑膏藥
- J: 解毒劑 金不換 解毒散 金丹 解散 雞蛋黃 金黃散 粳米粥 接骨丹 加味逍遙散 荊防敗毒散 解毒湯 金鈴子散 桔梗湯
- K: 苦參湯 控涎丹 坎離砂 開郁散 開胃散 苦參丸 苦參煎 枯痔液 苦酒湯 咳血方 枯痔散 抗癌湯 開郁種玉湯 開關(guān)散
- L: 六味地黃丸 龍膽瀉肝湯 理中湯 六神丸 六君子湯 鹿角霜 綠豆湯 涼膈散 爐甘石洗劑 雷丸 六一散 龍膽瀉肝湯加減
- M: 麻黃湯 麥門冬湯 麥味地黃丸 明目地黃丸 牡蠣散 妙香散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梅花點舌丹 麻仁潤腸丸 礞石滾痰丸
- N: 牛黃解毒丸 牛黃清心丸 牛黃散 牛黃上清丸 暖肝煎 牛黃丸 腦立清丸 內(nèi)疏黃連湯 女金丹 牛黃降壓丸 牛黃鎮(zhèn)驚丸
- O: 藕羹 藕汁膏 藕汁飲 嘔吐散
- P: 平胃散 枇杷清肺飲 枇杷膏 排石湯 枇杷葉膏 蒲黃散 排氣飲 蒲公英粥 蒲灰散 枇杷葉露 排膿散 排石顆粒 平補鎮(zhèn)心丹
- Q: 清胃散 千柏鼻炎片 清營湯 杞菊地黃丸 七厘散 清瘟敗毒飲 青黛散 清暑益氣湯 清燥救肺湯 羌活勝濕湯 七制香附丸
- R: 如意金黃散 人參湯 人參養(yǎng)榮湯 潤腸丸 肉桂粉 人參固本丸 人參健脾丸 潤肌膏 人參養(yǎng)榮丸 人參敗毒散 人參酒 人參粥
- S: 四物湯 四君子湯 生脈散 四逆湯 參蘇丸 十全大補湯 蘇合香丸 腎氣丸 參附湯 疏風(fēng)散 參苓白術(shù)散 生肌散 參靈丸
- T: 天王補心丹 桃仁承氣湯 痛瀉要方 調(diào)胃承氣湯 滌痰湯 托里消毒散 通竅活血湯 通脈四逆湯 天麻丸 通宣理肺丸 透膿散
- W: 威靈仙 五苓散 五味消毒飲 溫膽湯 烏梅丸 烏雞白鳳丸 五積散 胃苓湯 吳茱萸湯 烏雞湯 溫經(jīng)湯 烏梅湯
- X: 消腫散 小柴胡湯 犀角地黃湯 逍遙散 消風(fēng)散 瀉白散 瀉心湯 血府逐瘀湯 小青龍湯 錫類散 西瓜霜 小承氣湯 小米粥
- Y: 鹽湯 銀翹散 玉屏風(fēng)散 右歸丸 茵陳蒿湯 一貫煎 養(yǎng)陰清肺湯 異功散 越鞠丸 益元散 玉女煎 藥線 陽和湯 羊肉湯
- Z: 止痛藥 知柏地黃丸 知柏地黃湯 左歸丸 真武湯 至寶丹 棗湯 竹葉石膏湯 朱砂安神丸 左金丸 左歸飲 炙甘草湯 增液湯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guān)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guān)電子書
關(guān)于“茯苓湯”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