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痔散
A+醫(yī)學(xué)百科 >> 枯痔散 |
目錄 |
《仙拈集》卷四:枯痔散
【處方】 紅砒(放舊瓦上火煅白煙將盡取起)枯礬各3克 烏梅(燒存性)6克 白靈藥1.5克
【制法】 研細(xì)末。
【功效與作用】 治痔瘡。
【用法用量】 用時(shí)以口津調(diào)涂痔上,一日二次。初敷不腫,五六日出臭水,出盡,其痔干枯,不用上藥。
【摘錄】 《仙拈集》卷四
《外科十三方考》引黃濟(jì)川方:枯痔散
【處方】 白砒5錢,白礬1兩5錢,硼砂2錢,雄黃2錢,硫黃2錢。
【制法】 上為末。以砂罐1只,先將前4味放入罐中,封固扎好,架于爐上燒之,視其青煙已盡,白煙剛起時(shí),用箸于封口紙上戳一豆大之孔,將硫黃從孔中傾入罐中,看紙上掛牌時(shí),即為火候適度之征,將罐移開火爐,冷后取藥,研末備用。
【功效與作用】 痔瘺。
【摘錄】 《外科十三方考》引黃濟(jì)川方
《外科十三方考》引陳慶華方:枯痔散
【處方】 白砒2兩,白礬2斤,食鹽1兩,雄黃1兩,百草霜1兩,冰片4兩。
【功效與作用】 痔瘺。
【用法用量】 先將前4味入罐煅過,取出,同后2味研末備用。
【摘錄】 《外科十三方考》引陳慶華方
《外科十三方考》引周伯純方:枯痔散
【處方】 白砒1兩,枯礬5錢,明雄1兩,倭硫黃5錢。
【制法】 先將前3味入砂鍋內(nèi),用泥固罐口,中開一孔,以火煅之,待孔中煙盡時(shí),加入硫黃,如前封之,再煅至煙盡,取出研末備用。
【功效與作用】 痔瘺。
【用法用量】 用時(shí)以蜂蜜調(diào)涂痔上,1日3次。黃水出盡,其核自落。
【摘錄】 《外科十三方考》引周伯純方
《外科十三方考》:枯痔散
【處方】 白砒3錢,白礬1兩,白番鹵3錢。
【制法】 上為末,入紫泥罐內(nèi),將鹽泥封固罐口,以炭火煅紅,視其青煙已盡,白煙將起,上下紅徹時(shí),將罐取下,放于地上一夜,將藥取出,研末備用。
【功效與作用】 痔瘺。
【摘錄】 《外科十三方考》
《瘍科綱要》:枯痔散
【制法】 先將砒、礬入鐵鍋中,以碗蓋密,煅2炷香時(shí),冷定取藥細(xì)研,另研輕粉,蟾酥和勻用之。
【摘錄】 《瘍科綱要》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枯痔散
【處方】 明礬1兩,白砒3錢。
【制法】 上為細(xì)末,入陽城罐內(nèi),外圍炭火,煉至煙起,煙即砒毒,人不可聞,候煙盡,礬枯去炭,次日取研至無聲為度。
【功效與作用】 痔瘡。
【用法用量】 四圍搽之,不可使藥流入中孔,致令大痛。
【摘錄】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驗(yàn)方新編》卷七:枯痔散
【處方】 紅砒(放舊瓦上火煅,白煙將盡取起,凈末)1錢,枯礬2錢,真烏梅肉(燒存性)2錢,朱砂(飛凈)3分。
【制法】 上為極細(xì)末。
【功效與作用】 諸痔。
【用法用量】 用時(shí)以口浸濕手指,蘸藥于痔頭痔身上搓燃,1日3次。初敷不腫,5-6日出臭水,出盡,其痔干枯,不用上藥,輕者7-8日全愈,重者半月收功。
【摘錄】 《驗(yàn)方新編》卷七
《張氏醫(yī)通》卷十四:枯痔散
【處方】 白礬2兩,蟾酥2錢,輕粉4錢,砒霜1兩,天靈蓋(青鹽水浸,煅赤,清水內(nèi)淬7次)4錢。
【制法】 上為極細(xì)末,入小新鐵鍋內(nèi),上用瓷碗密蓋,鹽泥封固,炭火煅至2炷香,待冷取藥,研極細(xì)末,鋁罐收貯。
【功效與作用】 枯痔。主痔瘡?fù)怀觥?/p>
【用法用量】 每日上午蔥湯洗凈,用津唾調(diào)捻如錢厚,貼痔上令著,以薄綿紙挼軟掩上,卷束其藥,不使侵好肉上;若內(nèi)痔,至晚再換1次。至6-7日,其痔枯黑堅(jiān)硬住藥,待其裂縫自落,換落痔湯洗之。
【摘錄】 《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外科十三方考》引林夢九方:枯痔散
【處方】 白砒5錢,白礬2兩,雄黃1錢,爐甘石2錢,冰片5分。
【制法】 先將砒、礬研末,放入干燥砂罐底部鋪平,次加爐甘石末,再加雄黃于其上,每次加藥,必須鋪平,最后將罐口用皮紙密封,放在杠炭火上煅之,即可見濃煙透過皮紙冒出,待無煙時(shí),將罐取放地上,俟冷卻后,取出藥物,同冰片研末備用。
【功效與作用】 痔瘺。
【用法用量】 用時(shí)將需要藥末,加入適量清水調(diào)和,使成糊狀,涂于痔核之上。黃水流盡,痔核即落。
【摘錄】 《外科十三方考》引林夢九方
《瘍科捷徑》卷中:枯痔散
【處方】 鱉頭1個(gè)(漂凈,酥炙,研為細(xì)末,每4錢加白砒1兩),白礬2兩,輕粉4錢,凈蟾酥2錢。
【制法】 上為細(xì)末,用小鐵鍋1只,入藥在內(nèi),上用碗蓋,堿泥封固,炭火煅3柱香為度,研末。
【功效與作用】 枯痔。主痔瘡。
【用法用量】 每日辰、午、申3時(shí)上藥3次。7-8日其瘡自落,后用玉紅膏、生肌散長肉收功。
【摘錄】 《瘍科捷徑》卷中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fēng)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dǎo)劑、驅(qū)蟲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fēng)劑、開竅劑、補(bǔ)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diǎn)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 A: 安宮牛黃丸 阿魏化痞膏 安神丸 安腎丸 艾湯 安神定志丸 艾醋湯 艾附暖宮丸 安神補(bǔ)心丸 阿魏丸 安神膏 艾葉粥 安沖湯
- B: 補(bǔ)中益氣湯 白芥子 白湯 白虎湯 八珍湯 白蘞 八味丸 冰硼散 保和丸 白藥 薄荷湯 八仙過海 補(bǔ)陽還五湯 八正散
- C: 赤水玄珠 承氣湯 柴胡疏肝散 穿心蓮片 沉香化滯丸 刺五加浸膏 柴胡桂枝湯 柴胡湯 銼散 柴胡桂枝干姜湯 除濕湯
- D: 膽南星 導(dǎo)赤散 顛茄流浸膏 大承氣湯 獨(dú)參湯 大補(bǔ)陰丸 當(dāng)歸補(bǔ)血湯 大柴胡湯 點(diǎn)藥 導(dǎo)痰湯 點(diǎn)眼藥 地黃丸 當(dāng)歸散
- E: 二陳湯 二妙散 二仙湯 二至丸 二妙丸 鵝膏 耳聾左慈丸 二陳湯加味 二陳丸 鵝黃散 阿膠散 二十五味珍珠丸 阿膠湯
- F: 防風(fēng)通圣散 復(fù)方丹參片 附子理中湯 痱子粉 復(fù)元活血湯 防己黃芪湯 發(fā)表散 肥兒丸 復(fù)方丹參滴丸 附子理中丸 附子湯
- G: 感冒退熱顆粒 桂枝湯 歸脾湯 龜齡集 歸脾丸 甘草湯 感冒清熱顆粒 公丁香 甘草流浸膏 葛根湯 桂枝茯苓丸 甘草水
- H: 活血散 滑石粉 黃連解毒湯 黃連膏 黃芩湯 藿香正氣散 化癥回生片 黃湯 黃連阿膠湯 紅粉 胡麻油 海金砂 黑膏藥
- J: 解毒劑 金不換 解毒散 金丹 解散 雞蛋黃 金黃散 粳米粥 接骨丹 加味逍遙散 荊防敗毒散 解毒湯 金鈴子散 桔梗湯
- K: 苦參湯 控涎丹 坎離砂 開郁散 開胃散 苦參丸 苦參煎 枯痔液 苦酒湯 咳血方 枯痔散 抗癌湯 開郁種玉湯 開關(guān)散
- L: 六味地黃丸 龍膽瀉肝湯 理中湯 六神丸 六君子湯 鹿角霜 綠豆湯 涼膈散 爐甘石洗劑 雷丸 六一散 龍膽瀉肝湯加減
- M: 麻黃湯 麥門冬湯 麥味地黃丸 明目地黃丸 牡蠣散 妙香散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梅花點(diǎn)舌丹 麻仁潤腸丸 礞石滾痰丸
- N: 牛黃解毒丸 牛黃清心丸 牛黃散 牛黃上清丸 暖肝煎 牛黃丸 腦立清丸 內(nèi)疏黃連湯 女金丹 牛黃降壓丸 牛黃鎮(zhèn)驚丸
- O: 藕羹 藕汁膏 藕汁飲 嘔吐散
- P: 平胃散 枇杷清肺飲 枇杷膏 排石湯 枇杷葉膏 蒲黃散 排氣飲 蒲公英粥 蒲灰散 枇杷葉露 排膿散 排石顆粒 平補(bǔ)鎮(zhèn)心丹
- Q: 清胃散 千柏鼻炎片 清營湯 杞菊地黃丸 七厘散 清瘟敗毒飲 青黛散 清暑益氣湯 清燥救肺湯 羌活勝濕湯 七制香附丸
- R: 如意金黃散 人參湯 人參養(yǎng)榮湯 潤腸丸 肉桂粉 人參固本丸 人參健脾丸 潤肌膏 人參養(yǎng)榮丸 人參敗毒散 人參酒 人參粥
- S: 四物湯 四君子湯 生脈散 四逆湯 參蘇丸 十全大補(bǔ)湯 蘇合香丸 腎氣丸 參附湯 疏風(fēng)散 參苓白術(shù)散 生肌散 參靈丸
- T: 天王補(bǔ)心丹 桃仁承氣湯 痛瀉要方 調(diào)胃承氣湯 滌痰湯 托里消毒散 通竅活血湯 通脈四逆湯 天麻丸 通宣理肺丸 透膿散
- W: 威靈仙 五苓散 五味消毒飲 溫膽湯 烏梅丸 烏雞白鳳丸 五積散 胃苓湯 吳茱萸湯 烏雞湯 溫經(jīng)湯 烏梅湯
- X: 消腫散 小柴胡湯 犀角地黃湯 逍遙散 消風(fēng)散 瀉白散 瀉心湯 血府逐瘀湯 小青龍湯 錫類散 西瓜霜 小承氣湯 小米粥
- Y: 鹽湯 銀翹散 玉屏風(fēng)散 右歸丸 茵陳蒿湯 一貫煎 養(yǎng)陰清肺湯 異功散 越鞠丸 益元散 玉女煎 藥線 陽和湯 羊肉湯
- Z: 止痛藥 知柏地黃丸 知柏地黃湯 左歸丸 真武湯 至寶丹 棗湯 竹葉石膏湯 朱砂安神丸 左金丸 左歸飲 炙甘草湯 增液湯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guān)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guān)電子書
關(guān)于“枯痔散”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