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通圣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來源】《宣明論》卷三。

異名】通圣散

【組成】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 15克,石膏、黃芩、桔梗各30克,滑石90克,生甘草60克,荊芥穗、白術梔子各7.5克。

【加減】涎嗽,加半夏半兩(姜制)

【功效】發(fā)汗達表,疏風退熱,瀉火通便,解酒,解利諸邪所傷,宣通氣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

辨證要點】憎寒壯熱無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澀,舌苔黃膩,脈數(shù)

【制備】上藥水煎或研粉水泛為丸。

【用法】丸劑每次口服6克,每日2次。湯劑清水340毫升,生姜3片,煎成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每日2次。

【禁忌】若時毒饑饉之后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

【[臨床應用】臨床上用于治療感冒、頭面部腫、急性結膜炎高血壓、肥胖癥、習慣性便秘、痔瘡等,屬于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者。

【說明】本方可用來治療胃火旺盛,食多便少之肥胖癥。方用防風、荊芥、麻黃、薄荷疏風透表,使邪氣、濁垢從汗而解;大黃、芒硝通便泄熱;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解肺胃;山梔、滑石清熱利濕,使里熱宿垢從二便而出。再以當歸、川芎、白芍養(yǎng)血活血;白術健脾燥濕甘草和中,調和藥性,清下而不傷里。諸藥飲用,有解邪熱,瀉宿垢,健腰身的作用。  

目錄

防風通圣散方論

1、明?吳 昆《醫(yī)方考》:風熱壅盛,表里三焦皆實者,此方主之。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jīng)之游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于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

2、清?汪 昂《醫(yī)方集解》:此足太陽、陽明表里氣血藥也。防風、荊芥、薄荷、麻黃輕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風熱從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黃、芒硝破結通幽,梔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風熱從便出而泄之于下。風淫于內,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瀉胃。風之為患,肝木受之,川芎、歸、芍和血補肝。黃芩清中上之火,連翹散結血凝,甘草緩峻而和中,白術健脾而燥溫。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能散瀉之中猶寓溫養(yǎng)之意,所以汗不傷表,下不傷里也。

3、清?顧松園《顧松園醫(yī)鏡》:此方清火熱,開鬼門,潔凈府,通偉導①,內外分消其勢,亦治火良法。

4、清?費伯雄《醫(yī)方論》:雖云通治一切內外諸邪,然必如注中表里三焦俱實者,方可用。否則硝、黃之峻烈,石膏、滑石之沉寒,尋常之癥,豈能堪此?雙解散,已除去大黃、芒硝,而石膏、滑石二味,予意尚以為過當,不如一并除去,加木通青皮二味為妥也。

5、清?王泰林《王旭高醫(yī)書六種?退思集類方歌注》:此即涼膈散變法,去竹葉、白蜜,而加發(fā)表之氣血藥。荊、防、麻黃、薄荷,發(fā)汗而散熱搜風,梔子、滑石、硝、黃,利便而降火行水,芩、桔、石膏清肺瀉胃,川芎、歸、芍養(yǎng)血補肝,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術能補中燥濕,生姜通徹表里。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名曰通圣,極言其用之效耳。此為表里、氣血、三焦通治之劑。

6、今?謝 觀《中國醫(yī)學大辭典》:此方以防風、麻黃,解風熱之在皮膚者,使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焦風熱之在巔頂者,使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腸胃風熱之在內部者,使由后而泄;滑石、梔了,利水道風熱之在膀胱者,使由溺而泄;石膏、桔梗,清肺胃之邪;連翹、黃芩,祛諸經(jīng)之火;川芎、歸、芍,和血以平肝;甘草、白術,和胃而健脾。于表里三焦病,皆可解矣。然非表里俱實,大小便秘者,宜慎用。

7、今?秦伯未《謙齋醫(yī)學講稿》:防風通圣散治療寒熱、目赤、鼻塞、口干、咳嗽咽喉不利、便秘溲赤等證。用麻、防、荊、薄、桔梗宣肺散風;芩、梔、翹、膏、滑石清里熱,硝、黃瀉實通便;又因饑飽勞役,氣血拂郁,加入歸、芍、芎、術、甘草等調肝健脾。此方用藥較多,牽涉面較廣,總的說來,也是以祛除表里之邪為目的。所以雙解不等于和解,和解是雙方兼顧,重在邪正,雙解則著重在清除表里之邪。雖然防風通圣散亦用調氣養(yǎng)血的藥,但主力仍在散風、清熱、通便。

【注釋】①通傳導大腸為傳導之官,能傳送糟粕。通傳導,即通大腸,通大便。

【附注】通圣散(《傷寒標本》卷下)。本方去芒消,名“賈同知通圣散”;去麻黃、芒消,加縮砂仁,名“崔宣武通圣散”;去芒消,加縮砂仁,名“劉庭瑞通圣散;(見原書同卷)。本方改為丸劑,名“防風通圣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又名“通圣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哈爾濱方)?! ?/p>

防風通圣散-方劑-《癘瘍機要》卷下

【來源】《癘瘍機要》卷下。

【組成】防風1兩,當歸1兩,川芎1兩,芍藥1兩,大黃1兩(煨),芒消1兩,連翹1兩,薄荷1兩,麻黃1兩,桔梗1兩,石膏1兩(煅),黃芩(炒)1兩,白術2錢5分,山梔2錢5分,荊芥2錢5分,甘草2兩,滑石3兩,白芷5錢,蒺藜5錢(炒),鼠粘子5錢。

【主治】風熱熾盛,大便秘結,發(fā)熱煩躁,表里俱實者。

【制法】上為末。

【用法】 每服3-5錢,白湯調下?! ?/p>

防風通圣散-方劑-《麻癥集成》卷四

【來源】《麻癥集成》卷四。

【組成】防風、薄荷、力子、麻黃、黑梔、甘草、荊芥、桔梗、連翹、石膏、元參、木通。

【主治】麻癥表里三焦俱實,昏睡壯熱,目赤舌干咽痛。

【用法】加生姜、蔥、水煎服?! ?/p>

防風通圣散-方劑-《醫(yī)學啟源》卷中

【來源】《醫(yī)學啟源》卷中。

【組成】防風2錢半,川芎5錢,石膏1錢,滑石2錢,當歸1兩,赤芍5錢,甘草2錢半(炙),大黃5錢,荊芥穗2錢半,薄荷葉2兩,麻黃5錢(去根苗節(jié)),白術5錢,山梔子2錢,連翹5錢,黃芩5錢,桔梗5錢,牛蒡(酒浸)5錢,人參5錢,半夏(姜制)5錢。

【主治】一切風熱郁結,氣血蘊滯,筋脈拘攣,手足麻痹,肢體焦痿,頭痛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腸胃蘊熱郁結,水液不能浸潤干周身而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甚,而時有汗泄者;或表之正氣與邪熱并甚于里,陽極似陰,而寒戰(zhàn)煩渴老;或熱甚變?yōu)?a href="/w/%E7%96%9F%E7%96%BE" title="瘧疾">瘧疾,久不已者;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陰虛心火陽熱暴甚而中風;或暴喑不語,及喑風痛者;或破傷中風,時發(fā)潮熱搐搦,并小兒熱甚驚風,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熱極黑陷,將欲死者;或風熱瘡疥久不愈者;并解耽酒熱毒,及調理傷寒,發(fā)汗不解,頭項肢體疼痛,并宜服之。

【制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4錢,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每日3次。病甚者,5-7錢至1兩;極甚者,可下之,多服2兩或3兩,得利后,卻當服3-5錢,以意加減。病愈,更宜常服,則無所損,不能再作。

【附注】《御藥院方》有牛膝,無牛蒡?! ?/p>

關于“防風通圣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