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醫(yī)學電子書 >> 中藥學 |
中藥學 |
|
中草藥藥源有植物、動物和礦物,其中以植物藥占絕大多數(shù),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藥學叫做“本草”學。這些藥物的應用充分反映了中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若干特點,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所以中國人民把它你為“中藥”。而“本草”學也相應地稱為“中藥學”或“中草藥學”。“中草藥學”就是專門介紹各種中藥的采制、性能、功效及應用方法等知識的一門學科。
幾千年來,中草藥一直被中國人民用作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日漸積累寶貴的用藥知識,并形成一整套中藥理論體系。在先秦時期,已有不少關于藥物的文字記載。到了東漢末期(公元二世紀),中國第一部藥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誕生。本書載藥365種,是漢以前藥學知識和經(jīng)驗的總結。書中還簡要而完備地記述了藥學的基本理論。
南北朝時期,雷敩[xiào]著《炮炙論》敘述各種藥物通過適宜的炮炙,可以提高藥效,減輕毒性或烈性,從而發(fā)展了藥物加工技術。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年)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集注》,對魏晉以來三百余年間藥學的發(fā)展作了總結,載藥達七百種。又創(chuàng)用藥物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
唐代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李勵、蘇敬等人主持編寫了《新修本草》。全書卷帙浩博,收載中國和外國輸入藥物達844種。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陳藏器編成了《本草拾遺》,書中將各種藥物功用概括為十類,從而提出了著名的“十劑”,為中藥臨床分類最早的設想。
宋代本草學,以唐慎微的《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最具代表性。該書收載藥物達一千四百種。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總結和發(fā)展了飲食療法。
明代是中草藥發(fā)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對古代本草學作了全面整理、總結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間藥和外來藥,寫成了偉大的醫(yī)學巨著《本草綱目》。該書載藥1892種。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分為十六綱、六十類。這種科學的分類法,是中古本草學最完備的分類系統(tǒng)。
繼李時珍之后,清代的趙學敏(約公元1719--1805年)對民間草藥作了廣泛搜集和整理,于1765年刊行《本草綱目拾遺》載藥921種,新增藥物達716種之多。
中草藥學自漢代到清代,各個時代都有它的成就和特色,而且歷代相承,日漸繁富。到了現(xiàn)代,中草藥已達5000種左右。今后,中草藥學的發(fā)展,仍有廣闊的前途。
站外鏈接
|
中草藥的采集與炮制 |
醫(yī)學電子書 -- 700多本醫(yī)學電子書閱讀和下載。
|
|
關于“中藥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給中藥學條目的留言--223.220.159.150 2019年6月2日 (日) 20:47 (CST) 留言: 這是哪一版啊 給中藥學條目的留言--114.246.84.42 2019年7月30日 (二) 17:07 (CST) 留言: 同問,這本《中藥學》是哪一版的啊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