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湯
A+醫(yī)學百科 >> 炙甘草湯 |
目錄 |
炙甘草湯藥方
基本信息
【來源】《傷寒論》。
【分類】 補益劑-氣血雙補
【組成】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人參(6克) 生地黃(50克) 阿膠(6克) 麥門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棗(10枚)
【主治】 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yǎng)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2.虛勞肺癥。干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方解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xù),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yǎng),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yǎng)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yǎng)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為君,《名醫(y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配伍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yǎng)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藥。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是為使藥。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
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本方與生脈散均有補肺氣,養(yǎng)肺陰之功,可治療肺之氣陰兩虛,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氣養(yǎng)陰作用較強,斂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溫補,陰虛肺燥較著或兼內熱者不宜;而生脈散益氣養(yǎng)陰之力雖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斂的五味子,標本兼顧,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湯,且偏于清補,臨證之時可斟酌選用?! ?/p>
方論
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脈,利血氣,緩急養(yǎng)心為君;人參、大棗益氣補脾養(yǎng)心,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滋陰養(yǎng)血為臣;桂枝,生姜、清酒溫陽通脈為佐。諸藥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共奏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之功?! ?/p>
化裁
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yǎng)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zhèn)安神;偏于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參;偏于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參為南沙參,并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p>
各家論述
1.《醫(yī)方考》:心動悸者,動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氣內虛所致。補虛可以去弱,故用人參、甘草、大棗;溫可以生陽,故用生姜、桂技;潤可以滋陰,故用阿膠、麻仁;而生地、麥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寧悸也。
2.《醫(yī)方集解》:此手足太陰藥也。人參、麥冬、甘草、大棗益中氣而復脈;生地、阿膠助營血而寧心;麻仁潤滑以緩脾胃;姜、桂辛溫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藥力也。
3.《古方選注》:人參、麻仁之甘以潤脾津;生地、阿膠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濁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氣厚、桂枝之輕揚,載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領地、冬歸心復脈;仍使以姜、棗和營衛(wèi),則津液悉上供于心肺矣。脈絡之病,取重心經,故又名復脈。
4.《血證論》:此方為補血之大劑。姜、棗、參、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氣,變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傷血,故重使生地、麥冬、芝麻以清潤之,使桂枝雄烈之氣變?yōu)槿岷?,生血而不傷血;又得阿膠潛伏血脈,使輸于血海,下藏于肝。合觀此方,生血之源,導血之流,真補血之第一方,未可輕議加減也。⑤《成方便讀》:方中生地、阿膠、麥冬補心之陰;人參、甘草益心之陽;桂枝、生姜、清酒以散外來寒邪;麻仁、大棗以潤內腑之枯槁。
【附注】 本方為陰陽氣血并補之劑。臨床應用以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色淡少苦為辨證要點。
【文獻】 方論 羅美《古今名醫(yī)方論》卷1錄柯琴:“仲景于脈弱者,用芍藥以滋陰,桂枝以通血,甚則加人參以生脈;未有地黃、麥冬者,豈以傷寒之法,義重護陽乎?抑陰無驟補之法與?此以心虛脈代結,用生地為君,麥冬為臣,峻補真陰,開后學滋陰之路。地黃、麥冬味雖甘而氣大寒,非發(fā)陳蕃莠之品,必得人參、桂枝以通脈,生姜、大棗以和營,阿膠補血,酸棗安神,甘草之緩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內外調和,悸可寧而脈可復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則氣不峻,此虛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黃、麥冬得酒良?!?/p>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p>
[方歌]炙甘草湯參姜桂,麥冬生地大麻仁,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p>
炙甘草湯.補血方劑
基本信息
【簡介】本方來源于《傷寒論》。
【功用】滋陰養(yǎng)血,補氣溫陽,寧心復脈。主治陰血不足,氣虛血弱,贏瘦少氣,心悸心慌,虛煩失眠,大便干結,舌質淡紅少苔,脈結代;或虛勞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煩,少氣,失眠,自汗盜汗,脈虛數。
【組成藥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參6克,生地黃30克,桂枝9克,阿膠(烊化服)6克,麥門冬10克,麻仁10克,大棗30枚。
【用量用法】上藥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劑。顆粒劑:每次袋,每日3次?! ?/p>
現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誘發(fā)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總發(fā)生率,并能縮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圍。能對抗實驗性“陰虛”動物的心律失常,減慢心率、消除竇性心律不齊、降低室性早搏發(fā)生率,并能改善“陰虛”證候。此外,還有抗缺氧的作用?! ?/p>
進補應用
本方重用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配伍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yǎng)心血、充血脈以助生地之功;再配炙甘草、人參、大棗補益心脾之氣,配桂枝、生姜溫心陽、通血脈,加酒煎煮以助藥力。綜合全方,共成陰陽氣血并補之劑。其對陰血不足之心律失常,脈律不齊有較顯著的作用,所以本方又名“復脈湯”。
1.室性早搏 用本方加減:炙甘草15克,大棗6枚,阿膠、生姜、黨參各10克,生地20克,桂枝6克,麥冬、麻仁、炒棗仁各10克,丹參15克。加水。
酒各半,水煎服,每日劑,連服1個月。
2.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減:炙甘草9克,人參6克,生地黃30克,阿膠9克,麥冬12克,麻仁9克,桂枝,生姜各6克,紅棗6個。水煎服,每日劑。
3.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減:炙甘草9克,黨參,生地各12克,麥冬9克,桂枝3~6克,丹參12克,酸棗仁9克。水煎服,每日劑,連服2~4周。對心房早搏、房顫、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頻繁室性早搏、房室傳導阻滯、室內不全性阻滯、心動過緩,以及冠心病、高血壓病、風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都有較好的療效。
4.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 按人參、阿膠各l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麥冬、麻仁、大棗各3份,地黃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劑。每次服15克,每日2次,連服3周。本法對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較好療效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 炙草、阿膠、生地、麥冬、人參、麻仁。
[主治] 熱劫燥病,時邪昏陷。
[附注]方中 人參,《醫(yī)門補要》作“西洋參”。
關于“炙甘草湯”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