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紅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橘紅 | 中藥圖典 |
橘紅 Jú Hónɡ |
|
---|---|
![]() |
|
別名 | 化州桔紅、蕓皮、蕓紅 |
功效作用 | 消痰,利氣,寬中,散結。治風寒痰嗽,惡心,吐水,胸痛脹悶。 |
英文名 | EXOCARPIUM CITRI RUBRUM |
始載于 | 《本草綱目》 |
毒性 | |
歸經 | 肺經、脾經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苦 |
指去橘絡后的橘皮。
化州古時荒涼的地方,瘴氣多,民眾多患痰飲。相傳有羅仙翁,憐憫民眾苦困,種橘于“石龍”城內,所產橘紅,消痰化飲有神效。明、清間,州人在州城建“華嚴庵”紀念羅仙翁,庵門楹聯(lián)云:“韻事憶當年,橘樹千株經手植;仙蹤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棲”。明萬歷年間(約于1600)編纂的《高州府志》“藥物”目中已有化州橘紅的記載。清乾隆、道光版《化州志》對化州橘紅的記述,除有傳說、藥效、價值、辨?zhèn)?、土壤、氣候、種護、采集、加工、上貢、產地及標圖外,還有大量歌頌化州橘紅的詩文。
清代中葉,全縣種植橘紅300多畝(約1萬棵)。清末民初,因戰(zhàn)火頻仍,加之當局只顧索取,不問生產,橘紅受損更大,至1949年,全縣僅存30多畝(約2000余棵)。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于50年代撥出專款,以復蘇舊橘園,開辟新產區(qū)。1962年成立縣橘紅生產辦公室,并委托藥材公司主管橘經生產、加工和收購銷售,橘紅面積逐年擴大,70年代初,全縣橘紅發(fā)展至3000多畝,1985年增至8500畝(約17萬棵)??h人民政府又組織了中藥學行家對化州橘紅進行系列的研究。為挖掘地方生產優(yōu)勢,1987年李家橘紅園擴建為中藥廠,職工由原20多人增至100多人,生產橘紅系統(tǒng)藥品,進一步發(fā)揮橘紅在醫(yī)藥上的作用。1988年該廠批量生產橘紅系列藥品。
【英文名】 EXOCARPIUM CITRI RUBRUM
【別名】化州桔紅
【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化州桔Citrus grandis Osbeck var. tomentosa Hort.或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外層果皮。秋末冬初果實成熟后采收,用刀削下外果皮,曬干或陰干。
【制法】除去雜質,切碎。
【性狀】本品呈長條形或不規(guī)則薄片狀,邊緣皺縮向內卷曲。外表面黃棕色或橙紅色,存放后呈棕褐色,密布黃白色突起或凹下的油室。內表面黃白色,密布凹下透光小圓點。質脆易碎。氣芳香,味微苦、麻。
【鑒別】
(1)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類方形或長方形,垂周壁增厚,氣孔類圓形,直徑18~26μm,副衛(wèi)細胞不清晰;側面觀外被角質層,徑向壁的外側增厚。油室碎片的外圍薄壁細胞壁微增厚。
(2) 取本品粉末0.3g,加甲醇10ml,加熱回流20分鐘,濾過,取濾液5ml,濃縮至 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飽和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用0.5%氫氧化鈉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 為展開劑,展開約3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水(20:10:1:1) 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至約8cm,取出,晾干,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水(40:6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4nm。理論板數(shù)按橙皮苷峰計算應不低于2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橙皮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6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2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 H 第二法)],精密稱定,加甲醇20ml,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轉移至50ml量瓶中,用少量甲醇分次洗滌容器和殘渣,洗液并入同一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橙皮苷(C28H34O15)不得少于1.7%。
【功能主治】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用于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用法用量】 3~9g 。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各家論述】
1.《藥品化義》:橘紅,辛能橫行散結,苦能直行下降,為利氣要藥。蓋治痰須理氣,氣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諸痰藥之上。佐竹茹以療熱呃,助青皮以導滯氣,同蒼術、厚樸平胃中之實,合蔥白、麻黃表寒濕之邪,消谷氣,解酒毒,止嘔吐,開胸膈痞塞,能推陳致新,皆辛散苦降之力也。
2.《本經逢原》:橘紅專主肺寒咳嗽多痰,虛損方多用之,然久嗽氣泄,又非所宜。
3.《醫(yī)林纂要》:橘紅專入于肺,兼以發(fā)表。去皮內之白,更輕虛上浮,亦去肺邪耳。
4.《醫(yī)學啟源》:理胸中、肺氣。
5.《綱目》:下氣消痰。
6.《本草匯》:能除寒發(fā)表?! ?/p>
中藥桔紅版本2
類別:理氣藥
拼音:JU HONG
拉丁:Exocarpium Citri Rubrum
別名:蕓皮、蕓紅
藥用部位:外果皮
藥材性狀:本品呈長條形或不規(guī)則薄片狀,邊緣皺縮向內卷曲。外表面黃棕色或橙紅色,存放后呈棕褐色,密布黃白色突起或凹下的油室。內表面黃白色,密布凹下透光小圓點。質脆易碎。氣芳香,味微苦、麻。
栽培要點:
產地:四川、浙江、福建、廣東。
采收加工:11~12月間采挖。用刀削下外果皮,曬干或陰干。
地道沿革:
性味歸經:溫;辛、苦;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用于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9g;或入丸、散。
橘紅,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桔子皮。蕓香料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拉丁學名略)的成熟果皮的外層紅色部分。產于廣東茂名化州市。它吸收了這地土壤的礞石礦物質與鎂元素,據(jù)現(xiàn)存的史料推測,化桔紅原為野生柚樹,由于吸收了當?shù)赝临|中所含的礞石(礞石為治頑痰、癖潔之奇藥,痰去咳自除),又經歷了漫長歲月,逐漸進化而成的。由于化州桔紅的藥效奇特,為人們所推崇。花果絨毛柔濃可愛,氣味芳香沁人,藥用功效神奇,人們取之隨身攜帶和珍藏,是防、治疾病及健身延年之佳品,自明朝被朝廷列為御藥后,桔紅成為宮廷貢品,并漂洋過海,被世人充分取為藥用。而且深受國內外醫(yī)學家的確認。自古以來就有“南方人參”之稱和“一片值一金”的說法。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桔紅佳品,其瓤內有紅白之分,利氣、化痰、止咳功倍于它藥。。。其功愈陳愈良?!鼻宄侗静菥V目拾遺》載:“桔紅治痰癥,消油膩、消食、醒酒、寬中、解蟹毒。”《中藥大辭典》曰:“化州桔紅,性味辛、苦、溫,功用為化痰、理氣、健脾、消食,治胸中痰滯、咳嗽氣喘、嘔吐呃逆、飲食積滯?!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載:“化桔紅辛、苦、溫,歸肺脾經,具散寒、燥濕、利氣、消痰功能,用于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心痞悶?!迸R床實際證明,對肺癆、支氣管炎、長期胃痛、止咳化痰等有獨特療效。
桔紅成分:枸櫞(Citral)、香葉醇(Geraniol)、芳香醇(Linalool)、柚皮苷(Naringin)、新橙皮(Neohesperidin)、枸櫞苷(Poncirin)等。
桔紅功效:化普、理氣、健脾、消食、燥濕、醒酒、消油膩、寬中、解蟹毒。
桔紅主治:化痰止咳、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哮喘、喉癢痰多、胸中痰滯、嘔吐呃逆、飲食積滯、食積傷酒、嘔惡痞悶、長期胃痛、氣痛等有獨特療效。
陳皮、橘紅、化橘紅是200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的三種不同中藥。
橘皮與橘紅同來源于蕓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因二者加工不同分為陳皮與橘紅。橘成熟時采摘,剝取果皮,陰干稱為陳皮或橘皮。橘成熟時采摘,剝取果皮,去掉橘皮內部白色部分后,曬干稱為橘紅。橘皮去白留紅者為橘紅。
化橘紅來源于蕓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 grandis Osbeck var.tomento a Hort或柚Citrus grandis Osbeck的干燥未成熟外果皮。前者習稱“毛橘紅”,后者習稱“光七爪”。
陳皮入藥歷史悠久,橘皮療氣大勝,以東橘為好,西江者不如,須陳久才為良,故習稱陳皮。
橘皮以色紅日久者為佳,故曰紅皮、陳皮,去白者曰橘紅。
化橘紅,外皮淡紅色,內腹皮白色,周身亦有豬鬃皮,此種皆柚皮,亦能消痰。又一種為世所重,每個片如爪,中用化州印,名五爪橘紅,亦柚皮所制,較掌片為佳。”現(xiàn)商品化橘紅以毛橘紅(原植物為化州柚)為正品,光橘紅(原植物為柚)也作化橘紅入藥。李時珍曰:“橘皮紋細色紅而薄,內多筋脈,其味苦辛,……柚皮最厚而虛,紋更粗,色黃,內多膜無筋,其味甘多辛少,但以此別之,即不差矣?!?可見古代本草就指出橘有多種不同品種。
三者在功效上也不盡相同?!侗静菥V目》:橘皮“和中理胃藥則留白,下氣消痰藥則去白” ;“橘紅溫燥之性勝于橘皮,并兼發(fā)表散寒,外感風寒咳嗽痰多者用之為宜”?;偌t無發(fā)散之性,兼能消食,咳嗽痰多又兼食積或消化不良者用之較宜。:“柚子皮厚,味甘不如橘皮,味 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李時珍曰:“橘皮性溫,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茏谒?“本草橘柚一條,蓋誤傳也,后世不知,以柚皮作橘紅,是貽無窮之患也。此乃六陳之一,天下日用所須”。《中國藥典》1977年版一部收載橘紅為“蕓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干燥未成熟外果皮。1985年版及1990年版一部收載橘紅為“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外層果皮。未單獨收載化橘紅。至1995年版,才將化橘紅與橘紅分別收載。另外,1995年版以后的《中國藥典》化橘紅和橘紅性味與功效主治完全一致,這也是造成化橘紅與橘紅臨床使用混亂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歷代本草在陳皮(橘皮)、橘紅、化橘紅的性狀及使用上均有區(qū)別,將此三者混用是為不妥。
|
關于“橘紅”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