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黃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山黃皮
Shān Huánɡ Pí
山黃皮
別名 假黃皮、野黃皮、五薯葉、小葉臭黃皮、雞母黃、臭黃皮葉、過山香、蕃仔香草
功效作用 疏風清熱;利濕解毒;截瘧。主感冒發(fā)熱;咳嗽氣喘;腹瀉痢疾;風濕水腫;尿路感染濕疹;疥癬;瘡蛇傷
英文名 Bark of Hollowed Wampee
始載于 陸川本草
毒性  
歸經 肺經、腎經膀胱經
藥性
藥味 、

  

山黃皮.版本一

【別名】假黃皮野黃皮

【來源】蕓香科山黃皮Clausena dentata (Willd.) Roem.,以根、葉入藥。

【生境分布】廣西。

性味歸經】苦、微辛,溫。

【功能主治】疏風散寒,行氣止痛,除濕消腫。主治感冒發(fā)熱,瘧疾,胃痛水腫,風濕性關節(jié)炎。外用治骨折,扭挫傷,濕疹。

【用法用量】根2~4錢,水煎服。外用鮮葉適量,搗爛外敷或水煎外洗。

【選方】①治感冒高熱:山黃皮、桑枝、香薷、淡竹葉,水煎服。(《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②治全身水腫:山黃皮、老松皮、麥稈、紫蘇梗蟬蛻,煎水外洗,并內服蘿卜子二次,每次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山黃皮.版本二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拼音名】Shān Huánɡ Pí

【英文名】Bark of Hollowed Wampee

【別名】五薯葉、臭黃皮葉、過山香、蕃仔香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假黃皮樹葉或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usena excavata Burm.f.[C.tetramera Hayata;C.lunulata Hayata;Cmoningerae Mer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集,鮮用,或切段,曬干備用。

【原形態(tài)】假黃皮 灌木或小喬木,高1-6m。枝、葉柄及花柄通常被毛,有刺激氣味。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小葉柄長約3mm;小葉片15-31,卵形、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8cm,寬l-2.5cm,先端急尖,有時較鈍,基部鈍斜或近圓形,邊緣有細小圓鋸齒或不明顯,兩面被毛或僅在脈上被毛,紙質。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苞片常成對而細?。?a href="/w/%E8%90%BC%E7%89%87" title="萼片">萼片4,長不及1mm;花瓣4,白色,倒卵形或近卵形,長2.5-3mm,寬1.5-4mm,無毛;子房上位,3-4室,每室有2列胚珠。漿果卵形至橢圓形,長15-18mm,橘紅色。種子1-2顆?;ㄆ?-4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曠野。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化學成份】山黃皮根中含有去甲齒葉黃皮素(nordentatin)。

【性味】辛;苦;溫

【歸經】腎;肺;膀胱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利濕解毒;截瘧。主感冒發(fā)熱;咳嗽氣喘腹瀉痢疾;風濕水腫;尿路感染;濕疹;疥癬;瘡;蛇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0g;或浸酒;或研末服,3-6g。外用:適量,酒炒敷;或煎湯洗。

【各家論述】1.《陸川本草》:接骨,散瘀,祛風濕。治跌打骨折,損傷腫痛,風濕骨痛。2.《云南中草藥選》:疏風解表,行氣止痛,截瘧,殺蟲。治上感,流感,瘧疾,腹痛

【摘錄】《中華本草》

在廣西龍州因山黃皮果的果皮有雞皮狀細微的突起,又叫作雞皮果。

關于“山黃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