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荊葉

跳轉(zhuǎn)到: 導航, 搜索

黃荊葉
Huánɡ Jīnɡ Yè
別名 蚊枝葉、白背葉、姜荊葉、埔姜葉、姜子葉
功效作用 解表清熱,利濕解毒。治感冒,中暑,吐瀉,痢疾瘧疾黃疸,風濕,跌打腫痛,瘡癰疥癬。
英文名 Negundo Chastetree Leaf
始載于 本草綱目拾遺
毒性  
歸經(jīng) 肺經(jīng)、小腸經(jīng)、肝經(jīng)
藥性
藥味

目錄

黃荊葉.版本一

基本信息

(《綱目拾遺》)

【拉 丁 名】Folium Viticis Negundo

異名】蚊枝葉(《生草藥性備要》),白背葉(《嶺南采藥錄》),姜荊葉(《湖南藥物志》),埔姜葉(《廣東中藥》),姜子葉(《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的葉片。

【采集】夏初未開花時采集凈葉,堆疊踏實,使其發(fā)汗,倒出曬至半干,再堆疊踏實,待綠色變黑潤,再曬至足干。

【藥材】干燥葉片皺縮,灰黑色或綠褐色,背面色較暗淡,被短毛;為掌狀復葉,小葉5枚,間或3枚,長卵圓形至披針形,先端長尖,基部楔形;葉柄方形被毛。葉脆易碎,有香氣。

主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附注】同屬植物灰毛牡荊的葉在西藏地區(qū)與本品同等入藥?! ?/p>

化學成分

含紫花牡荊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四羥基-甲氧基黃酮α-D-葡萄糖甙、5-羥基-3,6,7,3',4'-五甲氧基黃酮、對羥基苯甲酸、5-羥基異苯二酸、3,4-二羥基苯甲酸等。還含牡荊定堿及維生素C等?! ?/p>

藥理作用

大鼠甲醛關節(jié)炎有抗炎作用?! ?/p>

性味

甘苦,平。①《草木便方》:"寒。" ②《嶺南采藥錄》:"甘苦,平。" ③《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苦,寒。"  

功用主治

解表清熱,利濕解毒。治感冒,中暑,吐瀉,痢疾,瘧疾,黃疸,風濕跌打腫痛,瘡癰疥癬。

①《救生苦?!罚?治九竅出血,搗汁,酒和,服二合。"

②《本草求原》:"洗癬疥惡毒。"

③《嶺南采藥錄》:"治小兒五疳。煎湯浴身,散熱,消瘡腫痛。和米炒淬水飲之,止吐瀉。"

④《廣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亂轉(zhuǎn)筋,腳氣腫滿。"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痢疾,血淋利水,治浮腫,黃疽。"

⑥《南寧市藥物志》:"搗爛酒炒外敷,治跌打,風濕。"

⑦《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解表發(fā)汗,消暑止渴。"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0.5~2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p>

選方

①治感冒:黃荊葉一兩,路邊荊一兩,蔥,姜各二錢。水煎服。(《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

②治中暑嘔吐、腹痛、腹泄:黃荊葉二兩,紅辣蓼二兩,生半夏二兩。焙干研細末,煉蜜為丸,黃豆大。日服二次,每次錢。(《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

③治痧氣腹痛:新鮮黃荊枝頭嫩葉、新鮮辣蓼枝頭嫩葉各一兩(切碎),吳茱萸三錢(研細)。同搗極爛,做成條狀錠子,曬干。用時取藥錠一錢,涼開水磨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④治瘧疾:黃荊葉六兩,煎水取濃汁一碗半服(發(fā)作前四小時服一半,二小時服一半。寒瘧或體弱不適用)。(《廣東中藥》)

⑤治腳蛀(腳癬):黃荊葉,搗爛罨上。(《綱目拾遺》)

⑥治毒蛇咬傷,滿身紅腫發(fā)泡:黃荊嫩頭,搗汁涂泡上,渣盫咬處。(《談野翁試驗方》)

⑦治外傷、犬及蜈蚣咬傷:黃荊葉二至四兩,搗爛,擦、敷患處。(《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

①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取鮮黃荊葉半斤洗凈,加水800毫升,煎煮1.5小時后過濾,再濃縮志100~120毫升。成人每次~40毫升,日服3次。治療急性菌痢54例,均在服藥后第二天全身癥狀減輕,大便次數(shù)減少,體溫降至正常;腹痛、里急后重、膿血粘液便分別在2~7天內(nèi)消失。平均5.1天治愈。治愈50天后隨訪18例,未見復發(fā)。對慢性細菌性痢疾或作為預防服藥,也有一定效果。

②治療急性腸炎

取鮮布荊(黃荊)嫩葉5塊煎服,每日劑;或用布荊梗、葉1斤,煎成7500毫升,日服150毫升。治療40余例,一般服藥第2天即基本控制。夏季用開水沖泡代茶,有預防腸炎作用。  

黃荊葉.版本二

基本信息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Huánɡ Jīnɡ Yè

【英文名】Negundo Chastetree Leaf

【別名】蚊枝葉、白背葉、姜荊葉、埔姜葉、姜子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ex negundo L.

采收和儲藏:夏末開花時采葉,鮮用或堆疊踏實,使其發(fā)汗,倒出曬至半干,再堆疊踏實,等綠色變黑潤,再曬至足干?! ?/p>

原形態(tài)

黃荊,直立灌木,植株高1-3m。小枝四棱形,與葉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葉柄長2-5.5cm;掌狀復葉,小順5,稀為3,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基部楔形,全緣或有少數(shù)粗鋸齒,先端漸尖,表面綠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絨毛,中間小葉長4-13cm,寬1-4cm,兩側小葉漸小,若為5小葉時,中間3片小葉有柄,最外側2枚無柄或近無柄,側脈9-20對。聚傘花序排列成圓錐花序式頂生,長10-27cm;花萼鐘狀,先端5齒裂,外面被灰白色絨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于花冠管外;子房近無毛。核果褐色,近球形,徑約2mm,等于或稍短于宿萼?;ㄆ?-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旁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以地南各地?! ?/p>

性狀

干燥葉片皺縮,灰黑色或綠褐色,背面色較暗淡,被短毛;為掌狀復葉,小葉5枚,間或3枚,長卵圓形至披針形,先端長尖,基部楔形;葉柄方形被毛。葉脆易碎,有香氣。同屬植物灰毛牡荊Vitex canescens Kurz的葉在西藏地區(qū)與本品同等入藥?! ?/p>

化學成份

含紫花牡荊素(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四羥基-甲氧基黃酮α-D-葡萄糖甙、5-羥基-3,6,7,3',4'-五甲氧基黃酮、對羥基苯甲酸、5-羥基異苯二酸、3,4-二羥基苯甲酸等。還含牧荊定堿(Nishindine)及維生素 C等。葉含多種化學成分。

1.揮發(fā)油:干葉含油約0.1%,油中含桉油精(cineole)3.2%及l(fā)-檜萜(l-sabinene)、莰烯、β-丁香烯及奧等。

2.黃酮類化合物:黃荊素(5,3′-dihydroxy-3,6,7,4′-tetramethoxyflavone,vitexicarpin,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艾黃素(5-hydroxy-3,6,7,3′,4′-pen-tamethoxyflavone,artemetin)、葒草素(orien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

3.環(huán)烯醚萜甙類:桃葉珊瑚甙(aucubin)、淡紫花牡荊甙(agnuside)。

4.有機酸類:對羥基苯甲酸、5-羥基間苯二酸、3,4-二羥基苯甲酸、原兒茶酸、維生素C、5-氧-異酞酸(5-oxy-isophthalic acid)。

5.生物堿類:尼參定堿(nishindine)。此外,尚有β-谷甾醇、諾尼醇-葡萄糖(glucononitol)、胡蘿卜烯(carotene)、三十一烷等。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 黃荊葉對去腎上腺雄性大鼠的甲醛性足腫脹,有抗炎作用。黃荊葉提取物500μg/ml對48/80引起的大鼠巨噬細胞組胺釋放抑制率為112%,110μg/ml的抑制率為105%,4μg/ml的抑制率為54%。 2.抗基因毒性作用 黃荊葉提取物兒科糖漿和片劑,沒有基因毒性作用,但是可抑制二甲基亞硝基胺(dimethylnitrosamiue)、甲基甲烷磺鹽(methylmethane sulfonate)和四環(huán)素(tetracyclin)的基因毒性,表現(xiàn)為減少這三種毒素誘發(fā)的微核多染紅細胞的生成。

【性味】味辛;苦;性涼

【歸經(jīng)】肺;肝;小腸經(jīng)  

功能主治

解表散熱;化濕和中;殺蟲止癢。主感冒發(fā)熱;傷暑葉瀉;痧氣腹痛;腸炎;痢疾;瘧疾;濕疹;癬;疥;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絞汁涂?! ?/p>

其它

【附方】①治感冒: 黃荊葉一兩,路邊荊一兩,蔥、姜各二錢。水煎服。 (《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②治中暑嘔吐、腹痛、腹泄: 黃荊葉二兩,紅辣蓼二兩,生半夏二兩。焙干研細末,煉蜜為丸,黃豆大。 日服二次,每次錢。(《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③治痧氣腹痛: 新鮮黃荊枝頭嫩葉、新鮮辣蓼枝頭嫩葉各一兩(切碎),吳茱萸三錢(研細)。 同搗極爛,做成條狀錠子,曬干。用時取藥錠一錢,涼開水磨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④治瘧疾: 黃荊葉六兩,煎水取濃汁一碗半服(發(fā)作前四小時服一半,二小時服一半。寒瘧或體弱不適用)。 (《廣東中藥》)⑤治腳蛀(腳癬): 黃荊葉,搗爛罨上。(《綱目拾遺》)⑥治毒蛇咬傷,滿身紅腫發(fā)泡: 黃荊嫩頭,搗汁涂泡上,渣酓咬處。 (《談野翁試驗方》)⑦治外傷、犬及蜈蚣咬傷: 黃荊葉二至四兩,搗爛,擦、敷患處。 (《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救生苦?!罚褐尉鸥[出血,搗汁,酒和,服二合。

2.《本草求原》:洗癬疥惡毒。

3.《嶺南采藥錄》:治小兒五疳。煎湯浴身,散熱,消瘡腫痛。和米炒淬水飲之,止吐瀉。

4.《廣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亂轉(zhuǎn)筋,腳氣腫滿。

5.《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痢疾,血淋;利水,治浮腫,黃疸。

6.《南寧市藥物志》:搗爛酒炒外敷,治跌打,風濕。

7.《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解表發(fā)汗,消暑止渴。

【臨床應用】

1.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取鮮黃荊葉半斤洗凈,加水80Oml,煎煮1.5小時后過濾,再濃縮至100-120ml。成人每次-40ml,日服3次。治療急件菌痢54例,均在服藥后第二天全身癥狀減輕,大便次數(shù)減少,體溫降至正常;腹痛、里急后重、膿血粘液便分別在2-7天內(nèi)消失。平均5.1天治愈。治愈50天后隨訪18例,末見復發(fā)。對慢性細菌性痢疾或作為預防服藥,也有一定效果。

2.治療急性腸炎: 取鮮布荊(黃荊)嫩葉5塊煎服,每日劑;或用布荊梗、葉1斤,煎成7500ml,日服150ml。治療40余例,一般服藥第2天即基本控制。夏季用開水沖泡代茶,有預防腸炎作用。

【摘錄】《中華本草》

關于“黃荊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