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母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黃花母 | 中藥圖典 |
黃花母 Huánɡ Huā Mǔ |
|
---|---|
別名 | 大地丁草、拔膿消、黃花猛、膿見愁、地膏藥、金盞花、單枝落地、生扯隴、黃花稔、黃花霧、黃花草、小柴胡、黃花谷拔、膠粘根、千斤遂、黃花仔、乏力草、小本黃花草、細迷馬樁棵、黃花地挑花、黃金樹、吸血草、生扯攏、疔瘡藥、梅肉草、硬枝黃花仔、黃仔草、賜米草、大號嗽血仔草、鬼柳根、樹仔草、黃花古粥、麻筆、塘羅達、裂葉雪麻頭、坡麻 |
功效作用 | 清熱利濕,活血排膿。治流感,感冒,扁桃體炎,痢疾,腸炎,黃疸,痔血,吐血,癰疽疔瘡。 |
英文名 | Broomjutre Sida Herb |
始載于 | 《文山中草藥》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心經(jīng)、肺經(jīng)、小腸經(jīng)、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 |
藥性 | 涼 |
藥味 | 辛、甘 |
黃花母
【英 文 名】Broomjutre Sida Herb
【拉 丁 名】Herba Sidae Rhombifoliae
【黃花母的功效介紹】:
黃花母 (《文山中草藥》)
【異名】大地丁草、拔膿消(《廣西中藥志》),黃花猛、膿見愁、地膏藥(《文山中草藥》),金盞花、單枝落地(《泉州本草》),生扯隴(《貴州植藥調(diào)查》),黃花稔、黃花霧、黃花草、小柴胡(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白背黃花稔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白背黃花稔直立多枝半灌木,高0.5~1米。
小枝密被星狀柔軟綿毛。
葉互生,長圓狀披針形,或菱形,長約1.5~4厘米,寬約1~1.5厘米,先端短尖或渾圓,邊緣有鋸齒;薄紙質(zhì),上面被短的星狀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狀柔毛;葉柄長約3~6毫米;托葉刺毛狀。
花單生于葉腋;花柄柔弱,中部以上有節(jié),長約1~2厘米;萼綠色,被星狀柔毛,5裂;花瓣5,黃色,闊倒卵形,先端鈍而微凹,基部連合,與雄蕊筒合生;雄蕊多數(shù),花絲合生成管狀,無毛,有稀疏的腺狀乳頭突起;心皮8~10,圍繞中軸成環(huán)狀,平滑或稍有皺紋,長約2.5毫米,包藏于萼內(nèi)。
蒴果近盤狀,直徑6~7毫米,成熟時心皮與中軸分離,頂部具2芒。
花期11~12月。
生于丘陵地、山坡、海濱、水溝邊或路旁。
分布云南、廣東、廣西、臺灣、福建、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本植物的根(黃花母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秋季采收,曬干。
【藥材】干燥的全草,長短不一,幼枝被星狀柔毛,老枝無毛,有網(wǎng)眼狀紋理。
葉多破碎,卷縮,完整的葉呈長圓狀披針形或菱形,葉面暗綠色,背面灰綠色,被星狀柔毛。
花生于葉腋,黃色。
氣微香,味淡。
以干燥、無泥砂者為佳。
產(chǎn)于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地。
【藥理作用】全草的水-醇提取液能收縮離體朦鼠小腸,并能被抗組織胺藥所拮抗;對兔十二指腸的運動并無影響。
其葉含大量粘液質(zhì),可用作祛痰劑、潤滑劑者。
本植物不含苦味質(zhì)、生物堿、揮發(fā)油、皂甙及三萜類;也有人報告其中含麻黃堿者。
同屬植物Sida humilis對大鼠甲醛性關(guān)節(jié)炎有抗炎作用。
【性味】甘辛,涼。
①《廣西中藥志》:味微酸澀,性涼,無毒。
②《廣東中藥》:甘,淡。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辛,涼。
【歸經(jīng)】《泉州本草》:入心、肝、肺、大小腸諸經(jīng)。
治流感,感冒,扁桃體炎,痢疾,腸炎,黃疸,痔血,吐血,癰疽疔瘡。
葉:敷疔瘡,瘡癤。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fēng)解表,散瘀拔毒。
治流感,感冒,扁桃體炎,腸炎,菌痢,瘭疽疔瘡。
④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排膿生肌。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者1~3兩)。
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勞力過度吐血:鮮黃花母全草二兩。
合豬瘦肉燉服。
(《泉州本草》) ②治關(guān)節(jié)筋骨痛風(fēng):干黃花母全草,每次兩,水煎服。
(《泉州本草》) ③治痔瘡腫毒,骨折(復(fù)位后,小夾板固定):黃花母鮮葉搗爛外敷患處。
(《文山中草藥》) ④治濕疹:黃花稔加水燉服。
(《閩東本草》) ⑤治外傷出血:黃花稔頭適量,搗敷創(chuàng)口。
(《閩東本草》)
|
關(guān)于“黃花母”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