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蘵根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苦蘵根 | 中藥圖典 |
苦蘵根 Kǔ Zhī Gēn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利水通淋。主水腫腹脹;黃疸;熱淋 |
英文名 | Root of Downy Groundcherry |
始載于 | 《江西民間草藥》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中藥大辭典》:苦蘵根
【出處】 《江西民間草藥》
【拼音名】 Kǔ Zhī Gēn
【來源】 為茄科植物苦蘵的根,夏、秋采取。
【性味】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性寒,味苦,無毒。"
①《江西民間草藥》:"治水腫腹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注意】 《江西民間草藥》:"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黃疸(陽黃):鮮苦蘵根約二兩,搗爛絞取自然汁,用開水沖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②治熱淋:苦蘵根七錢至一兩五錢,水煎,分作二次,飯前口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唇疔:苦蘵根搗爛取汁,沖米泔水服。(《湖南藥物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苦蘵根
【出處】 出自《江西民間草藥》。
【拼音名】 Kǔ Zhī Gēn
【英文名】 Root of Downy Groundcherry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苦蘵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salis pubescen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苦蘵,一年生草本,被疏短柔毛或近無毛,高30-50cm。莖多分枝,分枝纖細。葉柄長1-5cm;葉片卵形至卵狀橢圓表,長3-6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不等大牙齒,兩面近無毛?;▎紊谌~腋,花梗纖細;花萼鐘狀,5中裂,裂片披針形花冠淡黃色,5淺裂,喉部常有紫斑,長4-6mm,直徑6-8mm;雄蕊5,花藥藍紫色或有時黃色,長1.5mm。漿果球形、直徑1.2cm,包藏于宿萼之內。宿萼膀胱狀,綠色,具棱,棱脊上疏被短柔毛,網(wǎng)脈明顯。種子圓盤狀,長約2mm。花、果期5-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山谷林下及村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入西南。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與作用】 利水通淋。主水腫腹脹;黃疸;熱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1.《江西民間草藥》:治水腫腹脹。
2.《江西民間草藥驗方》:除濕清熱,利尿通淋,止咳化痰。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于“苦蘵根”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