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三棱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荊三棱 | 中藥圖典 |
荊三棱 Jīnɡ Sān Lénɡ |
|
---|---|
別名 | 泡三棱、三棱草、京三棱、草三棱、雞爪棱、黑三棱、石三棱 |
功效作用 |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用于癥瘕痞塊,瘀血經(jīng)閉,食積脹痛。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無(wú)毒 |
歸經(jīng) | 脾經(jīng)、肝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辛、苦 |
氣味:(根)苦、平、無(wú)毒。
主治:1、癥瘕鼓脹,用三棱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汁三培。隔水明顯成膏,濃如稠糖。每天早晨服一小匙,酒送下。又方:荊三棱、青皮、陳皮、木香各半兩,肉豆蔻、檳榔各一兩,硇砂二錢,共研為末,加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送下。
2、痃癖(脅下堅(jiān)塊如石)。用荊三棱(炮)一兩、川大黃一兩,共研為末,加醋熬成膏。每日服一匙,空心服,生姜、桔皮湯送下。
3、小兒氣癖。用三棱煮汁給授乳的母親吃,也把少量給小兒吃。小兒新生百日及十歲以下,無(wú)論熱痃癖等,服此藥都有效。
4、反胃惡心,藥食不下。用荊三棱(炮)一兩、生丁香三分,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開水送下。
5、乳汁不下。用荊三棱三個(gè),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洗奶(乳房),取汁出為度。
6、渾身燎泡(狀如棠梨,每泡出水)。用荊三棱、蓬莪茂各五兩,共研為末。分三次服,酒調(diào)下。連續(xù)服完。
附方:荊三棱能破氣散結(jié),和莪茂一樣,是治氣脹、破積氣、治癥瘕(積聚結(jié)塊)的名藥。
【別名】泡三棱、三棱草
【來源】為莎草科藨草屬植物荊三棱Scirpus fluviatilis (Torr.) A. Gray[S. yagara Ohwi]以塊莖入藥。秋季采挖,除去莖葉,洗凈,削去須根,曬干或烘干。
【源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通常單一,間或有分枝,常膨大,末端具塊莖,長(zhǎng)2~4厘米,直徑1.5~3厘米,黑褐色,兩頭尖,質(zhì)地輕泡。稈高大粗壯,高70~150厘米,銳三棱形,直立,光滑。葉互生,窄條形,長(zhǎng)20~30厘米,寬6~10毫米,全緣,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夏季開花,復(fù)穗狀花序,多數(shù)花穗于莖頂聚成無(wú)梗傘形花叢,花序梗不等長(zhǎng),上具葉狀苞片3~4枚;小穗長(zhǎng)圓形,長(zhǎng)約1厘米,穎長(zhǎng)橢圓形,稍膜質(zhì),先端尖,芒狀;雄蕊3,藥線形或長(zhǎng)圓形;雌蕊花柱長(zhǎng),柱頭2裂。瘦果三角倒卵形,褐色。生于沼澤地水中。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新疆、江蘇、江西、浙江、臺(tái)灣、廣東、貴州、四川等地。
【性味歸經(jīng)】辛、苦,平。歸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用于癥瘕痞塊,瘀血經(jīng)閉,食積脹痛。
【用法用量】 4.5~9g。
【備注】(1)一般認(rèn)為質(zhì)量較黑三棱稍次。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參看
|
關(guān)于“荊三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wú)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