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蹄根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鹿蹄根
Lù Tí Gēn
別名 綠泥根
功效作用 疥瘡,濕疹,發(fā)痧肚痛,跌打損傷。
英文名  
始載于 福建民間草藥
毒性  
歸經(jīng)  
藥性
藥味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 Lù Tí Gēn

【別名】 綠泥根(《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為鼠李科植物凍綠根、根皮樹皮。

【原形態(tài)】 凍綠,又名:紅凍、狗李、油葫蘆子、搭綠皮、大腦頭、過路黃,小黃。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dá)3~4米。小枝通常不具刺,或頂端具刺,無毛。單葉,常近對(duì)生;狹倒卵狀橢圓形至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6~12厘米,寬2.5~5厘米,先端短漸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xì)鈍鋸齒,干時(shí)黃綠色,下面無毛。或嫩時(shí)脈上有短柔毛,側(cè)脈黃色;葉柄長(zhǎng)5~12毫米。花單性,雌雄異株,徑約3.5毫米,黃綠色,有梗,生于新枝下部的葉腋,成無總梗的傘形花序;花萼4裂;花瓣4片;雄花雄蕊4枚。核果倒卵球形,直徑6~8毫米,含2粒具單種子果核;種子背面有縱溝?;ㄆ?~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丘地的灌木叢中或疏林中,或田邊。路旁。分布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福建、浙江、江蘇、云南、貴州。

【性味】 《福建民間草藥》:"苦,寒。"

【功效與作用】 治疥瘡,濕疹,發(fā)痧肚痛,跌打損傷。

《福建民間草藥》:"涼血清熱,解毒。治疥瘡,濕疹。"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內(nèi)服:煎湯,0.5~1兩。

【附方】 ①治血熱瘙癢、疥瘡、濕疹:鹿蹄根二至四兩,肥豬肉四至六兩。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干疥瘡:凍綠根皮一兩(或加黑胡椒二錢)。研極細(xì)末,同適量生豬油搗和,紗布包,火上烘熱涂擦患處。(江西《草藥手冊(cè)》)

③治發(fā)痧腹痛:凍綠根皮或樹皮六至七錢,仙鶴草二至三錢,檵木根、翅莖胡枝子根(豆科)各四至五錢,醉魚草根三至四錢。水煎,早、晚飯前各服-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④治跌打損傷:凍綠根皮或樹皮,加干苦參搗爛,拌酒糟,做成餅塊,烘熱敷于傷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⑤治腎囊風(fēng):凍綠根皮、百草霜各一兩。共研細(xì)末,麻油調(diào)搽。(江西《草藥手冊(c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關(guān)于“鹿蹄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gè)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dòng)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