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子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苦楝子 | 中藥圖典 |
苦楝子 Kǔ Liàn Zǐ |
|
---|---|
![]() |
|
別名 | 土楝實、苦心子、楝棗子、楝果子、土楝子 |
功效作用 | 行氣止痛;殺蟲。主脘腹脅肋疼痛;疝痛;蟲積腹痛;頭癬;凍瘡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小毒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肝經(jīng)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目錄 |
植物信息
簡介
本品為楝科植物楝樹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成熟果實。原植物系落葉喬木,野生、栽培均有。此樹生長迅速,耐濕及耐堿性強。本品與川楝為同科同屬不同種植物,兩種果實的性狀、成分、藥效亦略有不同,應(yīng)分別入藥,不宜混淆。
[別名] 楝子。
[產(chǎn)地] 產(chǎn)于江西、山西、甘肅、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南、廣東、廣西,云南。
[產(chǎn)季] 秋、冬季果實成熟呈黃色時采收。
[產(chǎn)地加工] 將果實打落揀凈枝梗,曬干即可?! ?/p>
性狀鑒別
果實呈橢圓形,似酸棗而稍大。直徑1~2cm。表面紅褐色間有黃棕色,具光澤,多皺縮,有多數(shù)棕色小點。一端可見果柄殘痕,另一端有一圓形凹點。果皮革質(zhì),易剝離。果核長橢圓形,具5~6條縱棱,內(nèi)含種子4~6枚。種子扁棱形,紫紅色,皮薄,內(nèi)有子葉兩片,黃白色,宦油性。氣微而特異,味酸而后苦。
[品質(zhì)優(yōu)劣] 以身干、個大、肉厚者佳。
[成分] 果實含三萜類化合物、苦楝子酮(melianone, C30H48O4)、苦楝子醇(melianol,C30H38O4)等。
[貯藏] 放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生霉變黑。
中藥材
基本信息
【藥名】苦楝子
【別名】土楝實、苦心子、楝棗子、楝果子、土楝子。
【漢語拼音】ku lian z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elia azedarach L. 2.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歸經(jīng)】肝;胃經(jīng)
【功效】行氣止痛;殺蟲
【考證】參見"川楝子"條。
【科屬分類】楝科
藥理作用
苦楝子的乙醇浸液、水浸液及煎液的抗真菌實驗證明,乙醇浸液抗真菌作用最強,10%楝子乙醇浸液即有明顯的抑菌作用,尤其對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呈現(xiàn)較強的抑菌作用,而水浸液和煎液的抑菌作用較差。
中藥化學(xué)成分
果實中含有苦楝子酮(melianone),苦楝子醇(melianol),苦楝子內(nèi)酯(melialactone),7-二十三醇(7-triccoanol),兒茶精(caiechin),羽扇豆醇(lupeol), β-谷甾醇( β-sitosterol),β-谷甾醇-3-O-葡萄糖甙(β-sitosteryl-3-O-glucoside),香草醛(vanillin),桂皮酸(cinnamic acid),印楝子素(azadira-chtin),1-桂皮??嚅哟纪?1-cinnamoylmelianolone),苦楝子二醇(melianediol),苦楝新醇(melianoninol)。種子中含6-乙酰氧基-11 -羥基-7-酮基-14β 15 -環(huán)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L-吡喃鼠李糖甙(6-acetoxy-11 -hydr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 L-rhamnopyranoside),印楝沙蘭林(salannin),印楝德林(meldenin),6-乙酰氧基-7-酮基-14β 15 -環(huán)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D-吡喃木糖甙(6-acet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D-xylopy-ranosi-de),6,11-二乙酰氧基-7-酮基-14β 15 -環(huán)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吡喃葡萄糖甙(6,11-diacet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 e -glucopyranoside)。種子油含多種脂肪酸,其中不飽和酸約占85%,主要成分為亞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 acid);果實油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亞油酸,油酸,棕櫚酸(palmit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acid)?! ?/p>
生態(tài)環(huán)境
1.生于曠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 2.生于海拔500-2100m的雜木林和疏林內(nèi)或平壩、丘陵地帶濕潤處,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邊。
采收和儲藏
秋、冬兩季果實成熟呈黃色時采收,或收集落下的果實。曬干、陰干或烘干。
資源分布
1.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廣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
2.分布于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p>
形態(tài)特征
1.楝
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shù)細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cm,寬2-3cm,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尖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有星狀毛,稍后除葉脈上有白毛外,余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淡紫色,長約1cm;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mm;子房上位。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1.5-2cm,淡黃色,4-5室,每室具1顆種子?;ㄆ?-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
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二至三回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約35cm;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cm,寬2-4cm,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cm,黃色或粟棕色,果皮為堅硬木質(zhì),有棱,6-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ㄆ?-4月,果期9-11月?! ?/p>
備注
【功效分類】行氣止痛藥;殺蟲藥
【性味】苦;寒;有小毒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果實。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涂。行氣止痛炒用,殺蟲生用。
【出處】《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苦楝子”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