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花瘡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背花瘡 | 中藥圖典 |
背花瘡 Bèi Huā Chuānɡ |
|
---|---|
別名 | 獨色草、四季青、大石芥、銅錢草、石莧菜、阿飛虻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祛痰化瘀。主肺熱咳喘;肺癆久咳;咯血;瘡瘍腫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疳積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涼 |
藥味 | 辛、淡 |
藥名
背花瘡
別名
獨色草、四季青、大石芥、銅錢草、石莧菜、阿飛虻
漢語拼音
bei hua chuang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Pilea peltata Hance
功效
科屬分類
蕁麻科
主治
肺熱咳喘;肺癆久咳;咯血;瘡瘍腫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疳積
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海拔100-500m的石灰?guī)r山上石隙或灌叢下陰濕處。
采收和儲藏
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資源分布
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動植物形態(tài)
肉質(zhì)草本。莖高5-27cm。全株無毛。葉常集生于莖頂端,下部裸露,節(jié)間長1-4cm,不分枝。葉肉質(zhì),對生;葉柄長0.6-4.5cm;托葉三角形,宿存;葉片稍不等大,常盾狀著生,近圓形,稀扁圓形,長1-4.5cm,寬1-3.5cm,先端銳尖或鈍,基部心形,微缺或圓形,邊緣有數(shù)枚圓齒,兩面干時常帶藍綠色,下面呈蜂窩狀,鐘乳體條形,上面密布;基出脈3條,側脈數(shù)對,細脈末端常有腺點。雌雄同株或異株;團傘花序,數(shù)個稀疏著生于單一的序軸上,呈串珠狀,雄花序長3-4cm,其中花序梗長1-1.7cm;雌花序長1-2.5cm,其中花序梗長達1cm;苞片披針形。雄花具短?;驘o梗,淡黃綠色;花被片4,幼時帽狀,熟時變兜形,被鐘乳體;雄蕊4,花絲下部與花被片貼生;退化子房極小,長圓形。雌花近無梗;花被片3,不等大,果時中間1枚船形,側生的2枚卵形;退化雄蕊長圓形。瘦果卵形,果時扁,先端歪斜,棕褐色,光滑,邊緣有一圈不明顯的條紋?;ㄆ?-8月,果期8-9月。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祛痰化瘀藥
辛;淡;性涼
藥材基源
為蕁麻科植物盾葉冷水花的全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5g。外用:適量,搗敷。
|
出自A+醫(yī)學百科 “背花瘡”條目 http://mad4yublog.com/w/%E8%83%8C%E8%8A%B1%E7%96%AE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背花瘡”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