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鬼筆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白鬼筆
Bái Guǐ Bǐ
白鬼筆
別名 鬼筆、鬼筆菌、竹下菌、竹菌、無裙蓀
功效作用 祛風(fēng)除濕;活血止痛。主風(fēng)濕
英文名  
始載于  
毒性  
歸經(jīng)  
藥性
藥味

  

目錄

資料來源

《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

鬼筆、鬼筆菌  

來源

真菌擔(dān)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白鬼筆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以菌柄菌托入藥。  

生境分布

夏秋兩季雨后,產(chǎn)生在林內(nèi)地上。分布于山西、山東、安徽、廣東。  

炮制

采摘后切去粘臭的菌蓋,用水沖洗干凈至無臭氣,曬干或鮮用。  

性味

甘,溫?! ?/p>

功能主治

活血除濕,止痛。主治風(fēng)濕痛。  

用法用量

鮮品6兩,浸泡在5兩白酒(或五加皮酒)內(nèi),10日后服用,每服3~5錢,日服2次,干品用量為鮮品的1/10。  

性狀

1.性狀鑒別

根莖結(jié)節(jié)狀不規(guī)則圓柱形,直徑1.4-4.2cm,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有縱皺,彎曲處常有密集的橫皺紋,皮孔橫長,微突起而色淡。根圓柱形,多扭曲,直徑0.3-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皺紋明顯,皮較薄,剝落處呈灰黃色。質(zhì)硬,斷面黃白色,纖維性。有特異香氣,味微辛,稍苦、澀。

性狀鑒別:

1. 粉末特征:灰白色。

2.韌皮纖維長條形,平直或稍彎曲,有的一邊波狀,末端稍尖或鈍圓,長180-650μm,直徑16-54μm,壁厚4-18μm,孔溝粗而密,表面可見斜向交鍺紋理,有的胞腔具菲薄橫隔。

2.草酸鈣簇晶直徑11-64μm,棱角大而較鈍;有的含晶細(xì)胞數(shù)個相接,簇晶排列成行。

3.射線細(xì)胞切向縱斷面觀呈類圓形或長圓形,切向壁具斜向交錯或不規(guī)則網(wǎng)狀紋理。

4.導(dǎo)管為網(wǎng)紋和梯紋。此外,有木栓細(xì)胞及少數(shù)淀粉粒?! ?/p>

2.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2g,加甲醇適量,制成100%(W/V)溶液,作供試品溶液。另取紫丁香甙、異貝殼杉烯酸、β-谷甾醇、4-甲氧基水楊醛作對照品,分別點(diǎn)樣于同一硅膠G-CMC-薄層板上,用氯仿-甲醇-水(7:3:1,下層澄清液)展開15cm,噴以10%硫酸溶液,105℃恒溫箱中烘4分鐘顯色。供試品溶液色譜中,僅與對照品紫丁香甙、β-谷甾醇色譜的相應(yīng)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p>

化學(xué)成份

子實(shí)體含麥甾醇(ergosterol),糖醛酸聚糖(glycuronan),甲醛(ergosterol),乙醛(acetaldehyde),苯乙醛(phenylacetadehyde),苯基巴豆油醛(phenycroton-aldehyde),,甲基硫醇(methylmercaptan),硫化氫(hydrosul-furic acid),二氫查耳酮(dihydrochalcone),苯乙酸(phenylacetie acid),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

關(guān)于“白鬼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