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樹皮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白楊樹皮
Bái Yánɡ Shù Pí
白楊樹皮
別名 白楊皮、山楊皮
功效作用 祛風(fēng),行瘀,消痰。治風(fēng)痹,腳氣,撲損瘀血,妊娠下痢牙痛,口瘡
英文名  
始載于 唐本草
毒性 無毒
歸經(jīng)  
藥性
藥味

目錄

簡介

  

出處

《唐本草》  

拼音名

Bái Yánɡ Shù Pí  

別名

白楊皮(《梅師集驗方》)。  

來源

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皮。  

原形態(tài)

山楊,又名:大葉楊(《植物名實圖考》),明楊。

喬木。樹干細(xì)長挺立,高至20米。一年生枝黃褐色,有光澤;多年生枝為青灰色或暗灰色,皮孔明顯。葉芽長0.5~1厘米,卵圓形,通常有4鱗片;單葉互生;大小形狀頗多變異,近三角形,通常長3~7.5厘米,寬3~8.5厘米,先端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葉柄長3~6.5厘米,嫩枝上的葉有長至14厘米,葉柄長至8.5厘米者。葇荑花序,花先葉開放;雄花序長11.5厘米,雄蕊4~11枚,花藥長橢圓形或卵圓形,紅色或紫色;雌花序長7~15厘米,子房無梗,花柱極短,柱頭分裂,扁平。花盤為狹長漏斗狀,口緣有毛。蒴果橢圓狀紡錘形。種子倒卵形或卵形,淡褐色,種柄長,生多數(shù)長細(xì)毛?;ㄆ?~4月?! ?/p>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四川等地?! ?/p>

藥用

炮制

《雷公炮炙論》:凡使白楊樹皮以銅刀刮粗皮蒸,從巳至未,出,用布袋盛,于屋東掛干用?! ?/p>

性味

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無毒。

②《日華子本草》:味酸,冷。

③《綱目》:苦,寒,無毒?! ?/p>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行瘀,消痰。治風(fēng)痹,腳氣,撲損瘀血,妊娠下痢,牙痛,口瘡。

①《唐本草》:主久風(fēng)腳氣腫,四肢緩弱不隨,毒氣游易在皮膚中,痰癖等。酒漬服之。

②《本草拾遺》:去風(fēng)痹宿血,折傷,血瀝在骨肉間,痛不可忍,及皮膚風(fēng)瘙腫,雜五木為湯,捋浸損處。

③《日華子本草》:治撲損瘀血,并須酒服,煎膏可續(xù)筋骨。

④《綱目》:煎漿水入鹽含漱,治口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兩;或浸酒。外用:煎水含漱或浸洗?! ?/p>

附方

①治項下癭氣秫米三斗,炊熟,取圓葉白楊皮十兩,勿令見風(fēng),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漬曲末五兩,如常釀酒,每旦一盞,日再服。(《外臺》)

②治妊娠下?。喊讞钇ひ唤铩<?xì)切,以水一大升,煮取二小升,分服。(《千金方》)

③治牙痛:白楊皮,醋煎含之。(《梅師集驗方》)

關(guān)于“白楊樹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