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莧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杯莧
Bēi Xiàn
別名 蛇見怕、鏡而草、蛇驚慌、細(xì)葉蛇總管、拔子彈草、鏡面草、小馬鞭草、細(xì)樣倒扣草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活血散瘀。主癰瘡腫毒;毒蛇咬傷;跌打瘀腫
英文名  
始載于 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毒性  
歸經(jīng)  
藥性
藥味

藥名

杯莧

別名

蛇見怕、鏡面草、蛇驚慌、細(xì)葉蛇總管、拔子彈草、小馬鞭草、細(xì)樣倒扣草

漢語拼音

bei xian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Cyathula prostrata(L.) Bl.[Achyranthesprostrata L.」

中藥化學(xué)成分

全草中含蛻皮甾酮(ecdysterone)[1]。

考證

出自《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科屬分類

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山坡林下,河邊或山谷蔭蔽處。

各家論述

1.《海南植物志》:治痢疾,止咳。

2.《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消腫,止痛,拔彈,除諸毒。治各種蛇咬傷肝脾腫大,子彈入肉。

采收和儲(chǔ)藏

夏季植株生長盛期采收,除去泥土,鮮用或曬干用。

資源分布

分布于華南及臺(tái)灣、云南等地。

功效分類

解毒藥;止痛藥

性味

苦;性涼

藥材基源

為莧科植物杯莧的地上部分。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Og。外用:適量,搗敷。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主治

癰瘡腫毒;毒蛇咬傷;跌打瘀腫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木,高可達(dá)50厘米。莖常有四陵,被柔毛,基部常匍匐。葉對(duì)生,橢圓形或倒卵狀菱形,長2~5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兩面被伏貼柔毛??偁罨ㄐ蝽斏蛞干?;花束疏生,總苞1枚著生于花束基部,卵形;花小,無花梗;小苞片2枚,闊卵形;萼片5,長卵形,長2~2.5毫米,具脈紋3條,外面密被長柔毛;雄蕊5枚,基部合生;不育雄蕊短舌狀,先端鈍或兩淺裂;不育花的花萼及苞片變態(tài)為鉤狀芒刺。胞果不開裂。花期9~11月?! ?/p>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莖長短不等,常有4棱,有少量分枝;表面有柔毛。單葉對(duì)生,具柄或近無柄;完整葉片橢圓形或菱狀矩圓形,長1.5-5cm,先端鈍或短尖,常從中部以下漸窄,全緣,兩面有柔毛??偁罨ㄐ蝽斏蛞干?,總梗及小花梗纖細(xì);小花淡綠色,干后枯綠色。

關(guān)于“杯莧”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gè)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dòng)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