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唇馬先蒿

跳轉(zhuǎn)到: 導航, 搜索

斑唇馬先蒿
斑唇馬先蒿
別名  
功效作用 健脾開胃,消食化積,利水澀精。主治小兒疳積,食積不化,腹脹滿,水腫,遺精耳鳴。
英文名  
始載于  
毒性  
歸經(jīng)  
藥性
藥味

學名 P.longiflora var. tubiformis

科屬 玄參科馬先蒿屬  

形態(tài)特征

沼澤生草本。高5-20cm。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羽狀深裂至全裂。花腋生,花冠黃色,具長6mm的喙,喉部具2個棕紅色或紫褐色的色斑?;ㄆ?-10月。 喜冷濕,喜光。西藏廣布,多分布于海拔2700-5300m的高山草甸、沼澤、林緣濕地。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以及沿喜馬拉雅諸國也產(chǎn)?! ?/p>

藥用價值

藥名:

藏藥名:露如賽保

拼音名:Banchun Maxianhao

英文名:FLOS PEDICULARIS

書頁號:C1-100 標準編號:WS3-BC-0099-95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斑唇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Rudolph.var.tubiformis(

Klotz.) Tsoong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干燥花。花盛期采集,曬干。

【性狀】 本品為皺縮的花,棕黃色或棕褐色?;ü6?,黑褐色。萼管狀,前方開

裂,齒2枚,裂片有少數(shù)鋸齒,管長5~8cm,其上被毛?;ü谂虼蟛績?nèi)含有雄蕊,前端為

半環(huán)狀卷曲的細喙,喙指向花喉。下唇有緣毛,寬過于長且近喉處有棕紅色的斑點2個。

花絲2對,均有密毛,著生于花管端,花柱明顯伸出于喙端。氣微,味微苦、辣。

【鑒別】 本品粉末黃褐色?;ü?a href="/w/%E8%A1%A8%E7%9A%AE%E7%BB%86%E8%83%9E" title="表皮細胞">表皮細胞淡黃色,長類圓形、類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

細胞壁薄,表面有角質(zhì)紋理。花粉粒黃色或棕黃色,長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38~44μm,

具3孔溝,外壁近光滑,表面有顆粒狀雕紋。萼片表皮細胞黃色,長圓形或類方形,壁呈

念珠狀增厚,直徑20~32μm,表面有腦紋狀角質(zhì)紋理。草酸鈣方晶較少,淡黃色,直徑

10~12μm。

【炮制】 除去雜質(zhì),曬干。

性味】 微苦、澀,寒。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強筋利水,固精。用于風熱癥,肉食中毒,高燒神昏

譫語,水腫,遺精等癥。

【用法與用量】 6~9g。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

標準來源: 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藏藥第一冊

關(guān)于“斑唇馬先蒿”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