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雙下肢蜷曲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小兒雙下肢蜷曲腸痙攣發(fā)作時主要表現為持續(xù)、難以安撫的哭吵。主要表現為哭鬧不安,可伴有嘔吐、面頰潮紅、翻滾、雙下肢蜷曲等癥狀。

目錄

小兒雙下肢蜷曲的原因

一、胃腸道因素。

(一)腸道氣體產生過多。

腸道氣體有四大來源:吞下的氣體;中和胃酸產生;從血中彌散而來以及細菌發(fā)酵產生。

(二)腸道動力增高。

(三)胃腸道激素

(四)飲食因素。一些研究顯示,母乳喂養(yǎng)兒發(fā)生腸痙攣與母親飲用奶有關,食物過敏可能是腸痙攣發(fā)生的一個原因。

(五)其他因素。

二、非胃腸道因素。

小兒雙下肢蜷曲的診斷

常規(guī)檢查:

1.血常規(guī)。

2.便常規(guī)。

3.生化全項。

4.腹透。

小兒雙下肢蜷曲的鑒別診斷

腸痙攣依據是反復發(fā)作,而在發(fā)作間期缺乏腹部異常體征。過去發(fā)作史對診斷有幫助。而重要的是須先除外器質性疾患。特別是容易和多數外科急腹癥相混淆,應注意鑒別。常見病膽道蛔蟲病、蛔蟲腸梗阻、闌尾炎、腸套疊,以及較少見的腸扭轉、腸穿孔、胰腺炎嵌頓性疝、先天性腸旋轉不良、膽道痙攣膽囊炎、腎結石、小型膽總管囊腫腹痛回腸遠端憩室腹痛等,均應認真鑒別,作必要的檢查。有的內科疾病也可引起較重的腹痛,如大葉肺炎起病時,急性心力衰竭導致肝臟迅速增大時等。如小兒不合作,檢查不滿意時,可適當應用鎮(zhèn)靜劑,待其入睡后仔細檢查其腹部,并聽診心、肺。過敏性紫癜的腹痛實際也是過敏性腸痙攣,如同時出現皮疹,可與單純的腸痙攣區(qū)別,但須注意紫癜的腸痙攣有時可繼發(fā)腸套疊,不可忽略。還要注意有些小嬰兒腸痙攣反復發(fā)作幾天后,可突然發(fā)展為腸套疊。偶見腹型破傷風,臨床表現為痙攣性腹痛,但系腹肌痙攣而非腸痙攣,其治療與預后和腸痙攣完全不同,更需注意。腹型癲癇表現為突然發(fā)作腹部絞痛,多在臍周,有時在其他部位,持續(xù)數分鐘至數小時,反復發(fā)作較少,腹部檢查正常,而腦電圖癲癇改變。屢次腹部檢查無固定壓痛與腫物,反復大便檢查無蟲卵及潛血,胸部心肺聽診無異常,必要的心電圖、腦電圖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線胸腹部檢查無異常時也要考慮其他原因。如嬰兒期啼哭不止可能是由于饑餓、尿布沾滿大小便而感不適,或身體其他部位不適以及要人抱等非疼痛原因,有時腹痛為精神因素引起,如受精創(chuàng)傷、以及驚恐等。

常規(guī)檢查:

1.血常規(guī)。

2.便常規(guī)

3.生化全項。

4.腹透。

小兒雙下肢蜷曲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可根據腸痙攣的評分結果決定治療。評分參照哭吵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哭吵的伴隨癥狀、父母對孩子哭吵的看法。如果哭吵與腸痙攣有關,但哭吵不劇用第一、第二級治療方案;如果是嚴重腸痙攣者,采用第三級治療。

一、第一級治療 給孩子以撫慰,搖動孩子,減低環(huán)境噪音,用熱水袋嬰兒腹部;對家長給予支持和關心;可服用中藥二甲基硅油。一些中藥具有解痙作用,服用中藥(洋甘菊、馬鞭草甘草、茴香、香峰草及薄荷組成的粉末)7天后,腸痙攣改善,但夜醒次數未見減少。二甲基硅油是一種非吸收性藥物,通過改變氣泡表面張力,使氣泡融合或彌散,促進氣體排出,對人體無副作用。試圖用它來減少腸道氣體。但有關它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用二甲基硅油與安慰劑做自身交叉對照研究,1/4-2/3患兒癥狀有改善,但與安慰劑相比,無明顯差異。其他減少腸道氣體的藥物如活性碳、α-半乳糖苷酶能吸附氣體或幫助消化纖維素食物,減少發(fā)酵產氣,但目前對腸痙攣的療效尚不肯定。

二、第二級治療 即藥物治療??捎媒獐d藥(如西托溴銨)能阻斷平滑肌毒蕈堿受體,還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痙攣。無效者可用鹽酸雙環(huán)胺,它作為一種抗膽堿能藥物,具有阿托品樣的解痙作用,并有一定的中樞安定作用,在治療嬰兒腸痙攣方面有一定的療效。但近來有研究發(fā)現,6個月以下的嬰兒用此藥可發(fā)生呼吸暫停,使此藥的應用受到限制。至今尚無一種完全有效的藥物來治療腸痙攣。

三、第三級治療 改變飲食和/或藥物治療。母乳喂養(yǎng)的母親不食用牛奶、奶制品、魚和蛋;人工喂養(yǎng)兒給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顯改善嬰兒腸痙攣。對于CMPI引起的腸痙攣者,去除牛奶蛋白,改用豆奶或水解蛋白后,71%-88%的患兒癥狀有改善。由于藥物治療(如鹽酸雙環(huán)胺)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有時療效不理想,飲食改變可能比用藥更適宜。

參看

關于“小兒雙下肢蜷曲”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