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母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川貝母 | 中藥圖典 |
川貝母 Chuān Bèi Mǔ |
|
---|---|
別名 | 貝母、川貝、虻、黃虻、苘、空草、貝父、藥實、苦花、苦菜、勤母、莔 |
功效作用 |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 |
英文名 | 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Bulb of 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of Tendrilleaf Fritillary, Bulb of Przewalsk Fritillary, Bulb of Delavay Fritillary |
始載于 | 《滇南本草》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
藥性 | 涼 |
藥味 | 甘、苦 |
川貝母
目錄 |
簡介
[來源]
百合科(Liliaceae)川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貝母 Fritillaria delavayi Ftanch.的干燥鱗莖。前三者按性狀不同分別習(xí)稱“松貝”和“青貝”,后者習(xí)稱“爐貝”。夏、秋二季或積雪融化時采挖,除去須根、粗皮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川貝母主產(chǎn)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區(qū)。暗紫貝母主產(chǎn)四川阿垻藏族自治州。甘肅貝母主產(chǎn)甘肅、青海、四川等
[藥材特征]
松貝 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xí)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nèi)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質(zhì)硬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青貝 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nèi)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xì)圓柱形的殘莖。
爐貝 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白爐貝)或淺棕黃色(黃爐貝),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川貝商品較復(fù)雜,從商品川貝中分出貝母丙素(Fritimine)。甘肅貝母含岷貝堿(Minpeimine)及岷貝分堿(Minpeiminine)、青貝堿(Chinpeimine)。蘆貝中含蘆貝堿(Fritiminine)。
[功效主治]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3~9g;研末沖服一次~2g。
【英文名】 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拉 丁 名】Bulbus Fritillariae Uninbracteatae
【別名】貝母、川貝、貝殼母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或梭砂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的干燥鱗莖。前三者按性狀不同分別習(xí)稱“松貝”和“青貝”,后者習(xí)稱“爐貝”。夏、秋二季或積雪融化時采挖,除去須根、粗皮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
【性狀】
松貝: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垡?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xí)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nèi)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質(zhì)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青貝: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nèi)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xì)圓柱形的殘莖。
爐貝 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鑒別】
本品粉末類白色。
松貝、青貝 淀粉粒甚多,廣卵形、長圓形或不規(guī)則圓形,有的邊緣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狀,直徑 5~64μm,臍點短縫狀、點狀、人字狀或馬蹄狀,層紋隱約可見。表皮細(xì)胞類長方形,垂周壁微波狀彎曲,偶見不定式氣孔,圓形或扁圓形。螺紋導(dǎo)管直徑5~26μm。
爐貝 淀粉粒廣卵形、貝殼形、腎形或橢圓形,直徑約至60μm,臍點人字狀、星狀或點狀,層紋明顯。螺紋及網(wǎng)紋導(dǎo)管直徑可達(dá)64μm。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微寒。歸肺、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癰、喉痹、乳癰
【用法用量】 3~9g;研粉沖服,一次~2g。
【注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中成藥:秋梨膏、川貝枇杷露、養(yǎng)陰清肺丸、牛黃清肺散、鐵笛丸、至寶錠、蛇膽川貝膠囊、貝母瓜蔞散
藥膳:川貝冰糖湯、川貝釀梨
【摘錄】《中國藥典》
【概 述】川貝母是潤肺止咳的名貴中藥材,應(yīng)用歷史悠久,療效卓著,馳名中外。由于川貝母不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養(yǎng)肺陰、宣肺、潤肺而清肺熱,是一味治療久咳痰喘的良藥,因此,在許多治療急性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等病癥的中藥方劑或中成藥制劑中都有川貝,如蛇膽川貝露、川貝枇杷露等,這樣會增強治療疾病的效果。
【來 源】百合科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藥用部位】干燥鱗莖。
【歷史沿革】貝母之名,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曰:“貝母。味辛平,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喉痹乳難,金瘡風(fēng)痙。”陶弘景謂:“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侗静菥V目拾遺》將川貝與浙貝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肺,不若用象貝治風(fēng)火痰嗽為佳。治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 ?/p>
別名大全
【別名】川貝,虻,黃虻,莔,貝母,空草,貝父,藥實,苦花,苦菜,勤母,尖貝母,尖貝,卷葉貝母,棱砂貝母,雪山貝,鳥花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小貝母,商草,母龍精,阿皮卡(藏族名)。
【商品名】川貝母:又名京川貝、西貝母、西貝、新疆貝、伊貝、伊貝母,松貝、青見,爐貝、岷貝、川貝、尖貝,平貝。為百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棱砂貝母,烏花貝母的地下鱗莖。主產(chǎn)于四川、云南、甘肅和西藏等地。以質(zhì)堅、色白、粉性足者為佳。
松貝:又名松潘貝、松貝母。為產(chǎn)于四川松潘地區(qū)的川貝母。為植物卷葉貝母和暗紫貝母的鱗莖。品質(zhì)最優(yōu)。
珍珠貝:為松貝中個體較小者。
青貝:又名青貝母。為產(chǎn)于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川貝母。為卷葉貝母和暗紫貝母的鱗莖。品質(zhì)亦優(yōu)。
爐貝:又名知貝,知貝母、爐貝母、虎皮貝、虎皮貝母等。為產(chǎn)于甘肅等地的川貝母。為植物棱砂貝母的鱗莖。
岷貝:又名岷貝母。為產(chǎn)于甘肅地區(qū)的川貝母。為植物甘肅貝母的鱗莖。
平貝;又名平貝母。為產(chǎn)于東北地區(qū)的川貝母。為植物平貝母的鱗莖。
西貝:叉名新疆貝、新疆貝母、伊犁貝母,天山貝母、伊貝、伊貝母、生貝、生貝母、西貝母。為植物伊貝母或新疆貝母和灘貝母的鱗莖。
北貝:為植物一輪貝母的鱗莖。主產(chǎn)于華北等地。
生態(tài)環(huán)境
川貝母生長于溫帶高山、高原地帶的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中。土壤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
川貝母野生于海拔3500~4500米高寒地區(qū)、土壤比較濕潤的向陽山坡。分布于四川西部及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及東部。主產(chǎn)于四川康定、雅江、九龍、丹巴、稻城、得榮、鄉(xiāng)城、小金、金川;西藏芒康、貢覺、江大、察雅、左克、察隅;云南德欽、貢山、中甸、寧茛、麗江、維西、福貢、碧江。
暗紫貝母野生于海拔3200~4500米、陽光充足、腐殖質(zhì)豐富、土壤疏松的草原上。分布于四川西部、青海南部及甘肅南部。主產(chǎn)于四川紅原、若爾蓋、松潘、南坪、茂縣、汶川、黑水、理縣、平武、馬爾康等;青海班瑪、久治、達(dá)日、甘達(dá)、瑪泌、瑪多、同仁、同德等。
甘肅貝母野生于海拔2800~4400米高寒山地之灌叢或草地間。分布于四川西部、青海東部及南部、甘肅南部。主產(chǎn)于四川康定、雅江、九龍、丹巴、、壤塘、小金、金川、馬爾康、汶川、茂文、理縣、黑水、南坪;甘肅隴南、岷縣、洋縣、甘谷、文縣、武都;青海班瑪、久治、達(dá)日、甘德、瑪泌、同德等。
梭砂貝母野生于海拔4400~4600米高寒地帶流石灘之巖石縫隙中。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南部、西藏東南部。主產(chǎn)于四川石渠、德格、甘孜、色達(dá)、白玉、新龍、阿壩等;西藏芒康、貢覺、江達(dá)、左貢、察雅等;青海玉樹、稱多、雜多、治多等;云南德欽、貢山、副攻、碧江、麗江等?! ?/p>
生物學(xué)特性
川貝母喜冷涼的氣候條件,具有耐寒、喜濕、怕高溫、喜蔭蔽的特性。氣溫達(dá)到30℃或地溫超過25℃,植株就會枯萎;海拔低、氣溫高的地區(qū)不能生存。
川貝母種子具有后成熟特性,保持一定濕度和溫度在5~25℃,胚胎繼續(xù)分化。播種出苗的第一年,植株纖細(xì),僅1匹葉;葉大如針,稱針葉。第2年具單葉1-3片,葉面展開,稱飄帶葉。第3年抽莖不開花,稱樹兜子。第4年抽莖開花,花期稱燈籠,果期稱果實為八卦錘。
在幼苗期即開始生長鱗莖,僅米粒大,以后每年隨植株發(fā)育而增大。川貝母植株年生長期約90~120天。
【栽 培】種植川貝母應(yīng)選背風(fēng)的陰山或半陰山為宜,并遠(yuǎn)離麥類作物,防止銹病感染,以土層深厚、質(zhì)地疏松、富含腐殖質(zhì)的壤土或油沙土為好。川貝母以種子繁殖為主,播種前要進行種子的培育和處理。一般于9~10月下學(xué)前播種。播種后,春季出苗前,揭去畦面覆蓋物,分畦搭棚遮蔭。
用種子繁殖的,播種3或4年即可收獲。鱗莖繁殖的,播種第2年~7月倒苗后收獲。
植物形態(tài)
川貝母:多年生草本。鱗莖粗1~1.5厘米,由3~4枚肥厚的鱗莖瓣組成。莖高20~45厘米,常中部以上具葉。最下部2葉對生,狹長矩圓形至寬條形,鈍頭,長4~6厘米,寬0.4~1.2厘米,其余的3~5枚輪生或2枚對生,稀互生。狹披針狀條形,漸尖,頂端多少卷曲,長6~10厘米,寬0.3~0.6厘米,最上部具3枚輪生的葉狀苞片,條形,頂端卷曲,長5~9厘米,寬2~4毫,單花頂生,俯垂,鐘狀;花被片6,長3.5~4.5厘米,內(nèi)輪的矩圓形,寬1.1~1.5厘米,綠黃色至黃色,具脈紋和紫色方格斑紋,基部上方具內(nèi)陷的蜜腺;雄蕊長約花被片1/2;花絲平滑;花柱粗壯;柱頭3裂,裂片長約5毫米。
暗紫貝母: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鱗莖球形或圓錐形,由2枚鱗片對合而成,直徑6~8毫米。莖直立,單一,無毛。葉在下面的1~2對為對生,無柄,上部的1~2枚散生或?qū)ι?,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6~6.5厘米,寬3~7毫米,先端急尖,不卷曲?;▎紊谇o頂,深紫色,有黃褐色小方格,葉狀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花被片6,2輪,長2.5~2.7厘米,內(nèi)3片倒卵狀長圓形,寬約l厘米,外3片近長圓形,寬約6毫米;蜜腺窩稍凸出或不很明顯;雄蕊6,花藥近基著生,花絲具或不具小乳突;子房上位,3室,柱頭3裂,裂片短而外展。蒴果長圓形,具6棱?;ㄆ?月,果期8月。
甘肅貝母:多年生草本。鱗莖粗5~8毫米,由3~4枚肥厚的鱗莖瓣組成。莖高20~30~(45)厘米,常中部以上具葉。葉5~7枚,條形,長3.5~7.5厘米,最下部2葉對生,寬5毫米,其余的互生。向上部葉漸狹,寬約2米,上部葉的頂端略卷曲。單花頂生,稀為2花,俯垂,花被鐘狀;花被片6,矩圓形至倒卵狀矩圓形,略鈍,長2.2~3厘米,寬0.6~1厘米,外輪的略窄而短,黃色,散生紫色至黑紫色斑點,基部上方具卵形的蜜腺;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1/2;花絲除頂端外密被乳頭狀突起;花柱比子房長1倍;連同子房略比雄蕊長,柱頭3裂,蒴果六棱柱形,長1.2~1.5厘米,寬約1厘米,具窄翅。
梭砂貝母:多年生草本。鱗莖粗1.5~2厘米,由3~4枚肥厚的鱗莖瓣組成。莖高20~30厘米,近中部以上具葉。葉3~5枚,下部的互生,最上部2枚有時對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鈍頭,基部抱莖,長3~6厘米,寬1.5~2厘米,上部的比下部的短而窄,有時長2厘米,寬0.7厘米,單花頂生,略俯垂,花被寬鐘狀;花被片6,較厚,長倒卵形至倒卵狀長矩圓形,長3~5厘米,寬1~2厘米,外輪短而窄,綠黃色,具深色的平行脈紋和紫紅色斑點,基部上方具長6~10毫米,寬約2毫米的蜜腺凹穴;雄蕊6,長約花被片1/2;花柱遠(yuǎn)比子房長,連同子房略比雄蕊長;柱頭3裂,裂片長約1毫米。
【采收加工】川貝母家種、野生均于6~7月采收。
貝母忌水洗,挖出后要及時攤放曬席上;以一天能曬至半干,次日能曬至全干為好;切勿在石壩、三合土或鐵器上晾曬。翻動用竹、木器而不用手,貝母外皮未呈粉白色時,不宜翻動。干燥后,裝入麻袋搖動,搓脫泥沙、殘根即可?! ?/p>
藥材性狀
川貝母與甘肅貝母的干燥鱗莖,是藥材“青貝”的主流品種;暗紫貝母的干燥鱗莖,是藥材“松貝”的主流品種;梭砂貝母的干燥鱗莖,是藥材“爐貝”的主流品種。
松貝: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xí)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nèi)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質(zhì)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青貝: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nèi)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xì)圓柱形的殘莖。
爐貝:呈圓錐形,高0.7~2.5厘米,直徑0.5~2.5厘米。表面類白色或淺黃棕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端開裂而略尖?;可约饣蜉^鈍。
【主要產(chǎn)地】四川、云南、甘肅。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
【貯藏方法】川貝母易蟲蛀,受潮后發(fā)霉、變色。宜低溫、干燥貯存?! ?/p>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暗紫貝母、卷葉貝母、甘肅貝母的鱗莖,按性狀不同分別習(xí)稱“松貝”和“青貝”,棱砂貝母習(xí)稱“爐貝” (1)松貝 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xí)稱“杯中抱月;”頂部閉合,內(nèi)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厚須根。質(zhì)根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2)青貝 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nèi)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xì)圓柱形的殘莖。 (3)爐貝 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1)暗紫貝母 類白色。①淀粉粒極多。單粒三角狀卵形、燈泡形、廣卵形、貝殼形、不規(guī)則4-7邊形等,邊緣略凹凸不平,直徑4-60μm,長約56(-64)μm,臍點點狀、人字形、短縫狀,層紋細(xì)密;復(fù)粒少數(shù),2-3分粒組成;半復(fù)粒較多,臍點的單粒。②氣孔類圓形,直徑40-52μm,副衛(wèi)細(xì)胞5-7個。表皮細(xì)胞較大,略延長,垂周壁波狀彎曲;有少數(shù)草酸鈣細(xì)小方晶。 (2)卷葉貝母 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多呈圓三角狀卵形、類貝殼形或廣卵形,直徑5-56μm,長約至51μm,臍點偶見,細(xì)點狀或短縫狀,層紋細(xì)密;復(fù)粒稀少,2-4分粒組成;2臍點的單粒偶見。 (3)棱砂貝母 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呈廣卵形、梨形、盾形,有的邊緣凹凸不平,直徑5-54μm,長約至66(-76)μm,臍點人字形、線形、馬蹄形或三叉狀,層紋明顯,復(fù)粒2-5分粒組成;半復(fù)粒臍點2-5;2-5臍點單粒較多見。 (4)甘肅貝母 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圓三角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泡形、類方形等,直徑約至49μm,長約至56μm,少數(shù)邊緣微凹凸,臍點人字形、馬蹄形、大字形、星狀、三叉狀、點狀、裂縫狀,層紋不甚明顯;復(fù)粒偶見,2(-3)分粒組成;半復(fù)粒多見,臍點2-8;2-8臍點單粒少見。 商品規(guī)格 商品川貝 松貝分兩等,青貝分四等,爐貝分兩等。 松貝 一等: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鱗瓣2,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頂端閉口,基部底平。味甘微苦。每50g在240粒以外,無黃貝、油貝、碎貝。二等:頂端閉口或開口,基部平底或近似平底。每50g在240粒以內(nèi)。間有黃貝、油貝、碎貝、破貝,余同一等。 青貝 一等:扁球形或類圓形,兩鱗片大小相似。頂端閉口或微開口,基部較平或圓形。表面白色。味淡微苦。每50g在190粒以外。對開瓣不超過20%。無黃貝、油貝、碎貝。二等:第50g在130粒以外。對開瓣不超過25%。間有花油貝、花黃貝,不超過5%。無全黃貝、油貝、碎貝。余同一等。三等:每50g在100粒以外。對開瓣不超過30%,間有油貝、碎貝、黃貝不超5%。余同二等。四等:頂端閉口或開口較多。大小粒不分。兼有油貝、碎貝、黃貝、余同一等?! ?/p>
分類
來源有幾種,分別為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及梭砂貝母。
川貝母:為多年生草本,鱗莖圓錐形,莖直立,高15-40cm。葉2-3對,常對生,少數(shù)在中部間有散生或輪生,披針形至線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無柄?;▎紊o頂,鐘狀,下垂,每 花具狹長形葉狀苞片3枚,先端多少彎曲成鉤狀?;ū黄?,通常紫色,較少綠黃色,具紫色斑點或小方格,蜜腺窩在北面明顯凸出;蒴果具6縱翅?;?期-7月,果期8-10月。
暗紫貝母的葉僅下面的1-2對為對生外,均為互生或近于對生,先端不卷曲,葉狀苞片1?;ū簧钭仙?,略有黃色小方格,蜜腺窩不明顯。果棱上的翅很狹?;ㄆ?月,果期8月。
性味歸經(jīng):川貝母苦、甘,微寒。歸肺、心經(jīng)。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歸肺經(jīng),具有清熱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療痰熱咳喘,咯痰黃稠之證;又兼甘味,故善潤肺止咳,治療肺有燥熱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證,及陰虛燥咳勞嗽等虛證;還有散結(jié)開郁之功,治療痰熱互結(jié)所致的胸悶心煩之證,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貝母與烏賊骨、甘草為散劑,即烏貝散,治療胃潰瘍有效。
使用方法:內(nèi)服:3-10g;研細(xì)粉沖服,每次-1.5g反烏頭。寒濕咳嗽不宜使用。
中成藥:秋梨膏、川貝枇杷露、養(yǎng)陰清肺丸、牛黃清肺散、鐵笛丸、至寶錠、蛇膽川貝膠囊、貝母瓜蔞散
藥膳:川貝冰糖湯、川貝釀梨。
川貝母—太白貝母
川貝母—太白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Taipaiensis
(英) Taipei Fritillary Bulb
別名 尖貝。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太白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 Li的鱗莖。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40cm。鱗莖直徑1~1.5cm。葉對生,有的中部兼3~4枚輪生或散生,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5~10cm,寬3~7(~12)mm,先端有的稍彎曲?;▎味洌炕ㄓ?枚葉狀苞片,苞片先端有時梢彎曲,但絕不卷曲;花被片6,長3~4cm,綠黃色,無方格斑,通常僅在花被片先端近兩側(cè)邊緣有紫色斑帶;外輪3片狹倒卵狀矩圓形,寬9~12mm,先端渾圓;內(nèi)輪3片近匙形,上部寬12~17mm,基部寬3~5mm,先端驟凸而鈍,蜜腺窩幾不凸出或稍凸出;花藥近基著,花絲通常具小乳突;花柱分裂部分長3~4mm。蒴果長1.8~2.5cm,棱上的狹翅寬0.5~2mm?;ㄆ?~6月,果期6~7月。
生于海拔2400~3150m的山坡草叢中或水邊,主產(chǎn)陜西、甘肅、四川、湖北。
采制 同暗紫貝母。
性狀 鱗莖扁卵圓形或圓錐形,直徑0.6~1.2cm,高4~8mm。表面白色,較光滑。外層兩枚鱗葉近等大,頂端開裂,底部平整。味苦。
化學(xué)成分 含生物堿等。
性味及功能主治 同暗紫貝母。
營養(yǎng)分析
本品臨床可單味研粉吞服,或與梨蒸服,并宜隨癥配伍?! ?/p>
適合人群
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不宜慎服?! ?/p>
食療作用
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歸肺、心經(jīng);質(zhì)潤泄散,降而微升;
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jié)消腫的功效;
主治虛勞久咳,肺熱燥咳,肺癰吐膿,瘰疬結(jié)核,乳癰,瘡腫。
食物相克
做法指導(dǎo)
1. 若久咳陰虛肺燥者,可與沙參、麥冬、生地等同用,以養(yǎng)陰潤肺,化痰止咳。
2. 若燥熱咳嗽者,可與知母相合。
4. 痰火郁結(jié)之瘰癘,可與玄參、牡蠣等合用,以助軟堅散結(jié)之力。
5. 凡熱毒蘊結(jié)之瘡癰、乳前,可與蒲公英、連翹、金銀花等相配,以增添解毒消腫之功。
6. 川貝與雪梨、冰糖同食,其化痰止咳、潤肺養(yǎng)陰的效果更加明顯。
|
關(guān)于“川貝母”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