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線菌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英文: actinomycosis」

放線菌引起的慢性化膿性疾病。病變好發(fā)于面頸部及胸腹部,以向周圍組織擴展形成瘺管并排出帶有硫磺樣顆粒的膿液為特征。大劑量、長療程的青霉素治療對大多數病例有效,亦可選用四環(huán)素、紅霉素、林可霉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同時還需外科引流膿腫手術切除瘺管。此病無傳染性。注意口腔衛(wèi)生可預防本病。  

目錄

病毒概述

放線菌病(actinomy cosis)是一種慢性特異性炎癥。面頸部是放線菌病的好發(fā)部位之一,亦可累及涎腺,但比較少見。  

病理病因

病因學

發(fā)生在人體最常見的病原菌是以色裂放線菌(actinomyces israeli),此菌為厭氧、革蘭氏染色陽性、非抗酸性的。很多人口腔內有此菌存在,由于炎癥可引起組織缺氧抵抗力降低,有利于放線菌生長和蔓延,可侵及涎腺。

病理改變

放線菌侵入組織后,可引起組織壞死及形成膿腫,其中有放線菌顆粒(actinomy cotis granules)或稱為“硫磺顆?!保╯ulphur granules),由菌體和菌絲組成,色淡黃,直徑可達數百微米。鏡下見嗜堿性不規(guī)則分葉體,中央部呈均一性,邊緣部有輻射狀分支細絲,細絲頂端常有膠體鞘膜,形成玻璃樣杵狀體。周圍有大量中性多核白細胞環(huán)繞,再外周為上皮樣細胞、巨細胞、嗜酸性細胞漿細胞,最外層為致密的纖維結締組織?! ?/p>

臨床表現

發(fā)病年齡主要在20~50歲,男性常為女性的2倍。早期癥狀為涎腺局部出現無痛性小腫塊,逐漸增大。檢查發(fā)現腺體腫大,組織較硬,并有壓痕,擠壓腺體導管口無分泌物流出。腫塊不活動,很快有膿腫形成,出現疼痛或熱感,表面皮膚呈暗紅或紫色,板狀硬,與周圍正常組織無明顯界限。炎癥繼續(xù)發(fā)展,表面皮膚變軟,膿腫逐漸破潰,流出淡黃色粘稠膿液。肉眼或取膿液染色檢查,均可查見“硫磺顆?!?。破潰排膿后的炎癥浸潤灶,不久就在其周圍又形成新的結節(jié)和膿腫,膿腫互相溝通,形成瘺道而轉入慢性期,瘺管口有不整齊的肉芽組織。以后若伴有化膿性感染時,還可急性發(fā)作,出現急性蜂窩織炎的癥狀,體溫高達38.5~39℃以上。這種急性炎癥與一般炎癥不同,雖經切開排膿,炎癥可有好轉,但放線菌病的局部板狀硬腫脹不會完全消退。愈合后留下紫紅色萎縮疤痕?! ?/p>

診斷鑒別

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及細菌學檢查。如果早期臨床不能確診,必要時可做活體組織檢查。  

治療預防

以抗生素為主。如有膿腫形成,應手術切開排膿,可收到控制炎癥的效果。

一.藥物療法 抗生素及磺腔藥對放線菌病都有明顯療效。

1.一般應用大劑量青霉素G治療,每日200萬U以上,肌注或加普魯卡因局部病灶封閉。有條件時,應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抗生素。如與鏈霉素、四環(huán)素等聯合使用,可能提高療效。

2.磺胺類藥物 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抗生素配合應用。

3.碘制劑 口服碘制劑對病程較長的放線菌病可獲得一定效果。一般常用5%~10%碘化鉀溶液口服,每日3次。

4.免疫療法 也有一定效果。一般應用放線菌溶素做皮內注射,首次劑量0.5ml,以后每2~3天注射一次,劑量逐漸增至0.7~0.9ml,以后每次再增加0.1ml。全療程為14次,或達到每次ml為止。放線菌素免疫療法能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

二.手術療法 放線菌病已形成膿腫或破潰后遺留瘺道,常有壞死肉芽組織增生,可采用外科手術切開排膿或刮除肉芽組織。由于在腺體內病變界限不清,且與周圍組織粘連,常將腺體一并摘除。

三.高壓氧療法 由于放線菌是厭氧性細菌,近年來應用高壓氧治療放線菌病,對抑制放線菌的發(fā)展能起到較好的作用,是當前采用的綜合治療方法之一。

參考

關于“放線菌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放線菌病條目的留言

--61.151.180.39 2019年12月4日 (三) 07:22 (CST)

留言:病因概述,誤寫為“病毒概述”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