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性心理治療
A+醫(yī)學百科 >> 分析性心理治療 |
分析性心理治療,是指治療者通過幫助患者了解、分析和認識其病態(tài)或不健康行為的根源及性質,從而達到領悟并改善癥狀的一種較為短程的心理治療方法。與早期弗洛伊德長程的“精神分析”方法有所區(qū)別,盡管也應用精神分析的某些機理及原則。所采用普通面談的方式,可以是個別治療,也可為集體治療所采用。因此,是較為普遍且實用的治療方式。
[理論背景]
1.Adler的個別分析法,摒棄了其老師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強調個體生活方式的形成對心理結構的影響。
2.Jung發(fā)展的“分析心理學”,除沿襲釋夢及藝術品的象征意義等內容外,著眼于社會因素對心理活動的影響,并主張分析者的主動參與。
3.Fromm等的動力文化學派則重視社會文化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及人際關系的影響,注重于現實問題及矛盾上,提倡回歸社會。
4.Klein的客體關系學派,為改良的新Freud學派,對傳統理論及方法也有某些揚棄,放棄“潛意識”說,重在當前的矛盾及問題。
[適應范圍]
1.各種神經癥患者。
2.環(huán)境適應障礙者。
3.邊緣性人格障礙。
4.因心理挫折或特殊情緒問題的心理咨詢來訪者。
5.其他非精神病性的心理障礙。
6.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期。
[方法與技術]
一般采取下列步驟:
1.心理活動的探討。詳細詢問患者的個人史,廣泛了解其家庭背景、親子關系,幼時心理發(fā)展歷程及此后的生活遭遇和經驗。包括心理挫折及情緒性應激,以及對這些挫折應激常常采用的某種“防御機制”及行為反應模式。
2.綜合了解患者心理及病狀。治療者的透徹了解有四個層次:
①要從“過去”來了解“現在”。
②溝通“有意識”與“無意識”。
③發(fā)掘“理性”與“情緒化”的因果關系。
④對“此時此地”與“彼時彼地”的外在行為加以比較。簡而言之,即“前后、內外、表里、縱橫”全方位地了解患者。
3.轉移關系的分析。即分析治療過程中患者把幼時親子關系中對父母的情感不知不覺“轉移”到對治療者的關系上。動力派認為,對此要善加利用及分析,以促進治療效果。
4.阻抗現象之處理。挖掘內心隱藏的動機時,常會遇上心理上不自覺的阻抗,這是面對潛意識境界的一類情結反應。此時要妥善處理,可事先解釋或啟發(fā)患者說出內心感受,或改變指導策略。
5.指導解釋。指治療者對患者心理動態(tài)的來龍去脈逐漸了解后,適時并適當地給予指導說明,注意表述的動機及方式,多采取迂回、間接或暗示的方式,讓其自行頓悟,即所謂“響鼓不用重錘”。
分析性心理治療技術要點:
(1)自由聯想:治療者要求患者在輕松自由的狀態(tài)下,自由而毫無保留地訴說他的一切,還要鼓勵患者盡量回憶從童年時期起遭受的一切挫折和精神創(chuàng)傷
(2)夢的解析: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夢的內容與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內容存在某種聯系。但夢境就是潛意識心理沖突與自我檢查力量對抗的一種妥協,并不直接反映現實情況,要求患者把夢中的不同的內容進行自由聯想,以便發(fā)掘夢境的真正含義。
(3)指點解釋:指對患者的一些心理實質問題,如他所說的話的潛意識含義進行解釋、引導或勸阻,幫助他克服抗拒。
(4)心情矯正:指在治療者的陪伴下,重溫曾遭遇到的創(chuàng)傷事件或痛苦情況,練習試圖以目前成人的條件及應付能力,重新去面對與適應,再加上治療者的陪伴與保護之因素,往往能以不同的情況及條件去重新面對該經歷,除去過去曾遺留下來的、較幼稚的、非成熟的、病態(tài)的心理反應與回憶。
(5)抗拒現象的處理:
這種抗拒作用,即對于自己某種沖動、欲望、意念或回憶不容易去面對與處理,也就形成了“神經癥”的病根,因此也就成為治療的重心。整個精神分析的治療工作,也可以說實在處理患者的“抗拒現象”。
- (6)移情:也叫轉移關系,指患者自己對于過去跟自己的養(yǎng)育者所存留下來的關系的“轉移”現象。令治療者直接觀察及分析患者在幼小時,曾與自己的父母或主要的養(yǎng)育著所經歷與產生的關系。透過患者于治療者所產生的特殊移情,來檢討改正“不健康”的人際關系。對這種特殊的患者于治療者關系,治療者要能察覺和識別,并能熟練運用,同時要能夠適當地加以控制。
(7)工作修通:
精神分析治療工作須經由長期且重復性的嘗試,按某種程序,配合患者的進展反應,逐步進行,被稱為“工作修通”
分析型心理治療治療程序
(1)了解情況:治療初期,要仔細詢問患者的個人史;
要領:1)要從“過去”來了解“現在”;
2)連接“有意識”與“無意識”之境界;
3)發(fā)覺“理智”與“情感”的相關;
4)觀察“會談”里的實況并與“外界”行為相比較;
(2)情感發(fā)泄:了解了相關情況之后,分析性心理治療的著眼點在于研討干擾患者的深層情感或極感痛苦的心理,治療的技巧要能以非批判的態(tài)度,以“同解心”體會患者的心理情況與處境,聽取苦惱,使患者能“吐訴發(fā)泄”,表露內心的感覺于情欲。
(3)適當分析:適當地分析患者的幻想、白日夢、日常錯誤、失言、笑話或夢的內容??芍委熣呷チ私?、接近患者潛意識的大概狀況、本能的表現、早期存留下來的情節(jié)與動機;
(4)探明機制:包括患者曾遭遇的心理挫折或情緒上的應急,及患者對挫折或應激的處理反應。特別要注意患者所使用的“心理防御機制”,從而接近潛意識
(5)抓住重點:觀察、發(fā)覺、處理及解釋患者所呈現的抗拒作用和移情,是分析性心理治療中一連串的重要治療操作。阻抗,通常的辦法,是事先向患者解釋可能發(fā)生的反應。先做心理準備。鼓勵患者對于指點的妥當與否可以提出批評,避免以行動來反應甚至中斷治療過程
(6)逐步解釋:在治療者對于患者的心理動態(tài)及病情的來龍去脈,逐漸有了較深度的了解,并可建立對于患者的病情產生的動態(tài)假說,還得趁機逐漸向患者指點說明。 實際施行,注意以下要領:
1)指點的時機與方式
2)指點解釋的程序:
A認題對質
B就題澄清
C經由層層的自我說明、澄清、解釋之后,患者優(yōu)勢已能自行體會自己內心的潛在動機或過去未曾意識的情節(jié),對自己病情的來龍去脈有所領悟
3)情感上的吸收與轉變
(7)長期修通:經過重復性的指點,對同一樣事件的再三解釋,或就不同的層次由淺入深的逐步進行說明?! ?/p>
分析性心理治療的注意事項
(1)不向患者透露醫(yī)生的個人經歷及個人生活情況,不予患者發(fā)展或建立治療意外的關系
(2)如下情況不宜實行分析性性心理治療:
1)嚴重精神病患者
2)兒童或人格尚未成熟的青少年
3)文化水平很低或領悟能力很差的患者
關于“分析性心理治療”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