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映山紅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白花映山紅 | 中藥圖典 |
白花映山紅 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 |
|
---|---|
別名 | 白杜鵑花、照山白、白艷山紅、白映山紅 |
功效作用 | 和血,散瘀。治吐血,腸風(fēng)下血,痢疾,血崩,跌打損傷。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四川中藥志》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甘 |
白花映山紅
【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
【別名】白杜鵑花(《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照山白(《華北經(jīng)濟(jì)植物志要》),白艷山紅(《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4月采花,9~10月挖根,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常綠或半常綠的多枝灌木,高2~3米。幼枝具灰色粗毛。單葉近輪生;革質(zhì);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3~5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尖有短尖頭,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疏被灰褐色伏毛,下面青綠色,被棕褐色伏毛,葉脈上尤多;葉柄具灰褐色伏毛.花1~3朵頂生,有芳香;萼片5,披針形,綠色,長約1.5厘米,有腺毛與絨毛;花冠白色,闊漏斗形,徑4~5厘米,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5~10,花絲細(xì)長,近基部有腺毛,花藥紫色;子房上位,每室具多數(shù)胚珠,花柱細(xì)長,長約4厘米,柱頭頭狀,具絨毛。蒴果有毛?;ㄆ?~5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江蘇、浙江、福建、四川、貴州、河北、山西、湖南、陜西等地。
【性味】
①《分類草藥性》:味甜,性溫。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甘,無毒。
【功能主治】
和血,散瘀。治吐血,腸風(fēng)下血,痢疾,血崩,跌打損傷。
①《分類草藥性》:治吐血、崩癥,去風(fēng)寒,和血。梗葉同仙人對坐草,洗風(fēng)火瘡。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根及花:通經(jīng)散瘀,治白帶。
③《四川中藥志》:花及根:治吐血紅崩,赤白痢下,腸風(fēng)下血及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
出自A+醫(yī)學(xué)百科 “白花映山紅”條目 http://www.mad4yublog.com/w/%E7%99%BD%E8%8A%B1%E6%98%A0%E5%B1%B1%E7%BA%A2 轉(zhuǎn)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guān)于“白花映山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