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莖野豌豆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多莖野豌豆
Duō Jīnɡ Yě Wān Dòu
別名  
功效作用 發(fā)汗除濕,活血止痛。治風(fēng)濕疼痛,筋骨拘攣,黃疸肝炎,白帶,鼻血,熱瘧,陰囊濕疹。
英文名  
始載于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
毒性  
歸經(jīng) 膽經(jīng)、肝經(jīng)
藥性
藥味

【出處】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

【拼音名】 Duō Jīnɡ Yě Wān Dòu

【來(lái)源】 為豆科植物多莖野豌豆全草。夏秋采割全草,曬干,備用。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莖極粗。莖上升,很多。葉軸頂端有卷須,卷須通常不分枝;托葉半箭頭狀,長(zhǎng)5~7毫米,上部的托葉線形、矩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8~16,矩橢圓形或線矩形,先端鈍或尖,長(zhǎng)15~22毫米,闊1.5~2.5毫米??偁罨ㄐ虮回Q立的毛,高出于葉,有10~20朵向一邊疏生的花;花梗長(zhǎng)達(dá)5毫米;花平展地遠(yuǎn)離,長(zhǎng)15~18毫米;萼鐘狀,有平伏短茸毛,上面的萼齒較短,三角形,下面的披針形,中間的幾乎和萼管等長(zhǎng);花冠紫色,旗瓣矩倒卵形,有極短的爪。莢果矩形,無(wú)毛,長(zhǎng)20~30毫米,闊6毫米。種子有小臍。

【生境分布】 生于牧區(qū)林緣及河灘灌叢中。分布于東北等地。

【性味】 辛,平。

歸經(jīng)】 入肝、膽二經(jīng)。

【功效與作用】 發(fā)汗除濕,活血止痛。治風(fēng)濕疼痛,筋骨拘攣,黃疸肝炎,白帶,鼻血,熱瘧,陰囊濕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筋骨疼痛:多莖野豌豆、老鸛草秦艽、羌活、心葉菝葜,煎服。

瘧疾發(fā)熱:多莖野豌豆、土常山、柴胡、草果,煎服。

③治肝炎:多莖野豌豆、龍膽華金腰子,煎服。

④治紅崩白帶:多莖野豌豆、茱萸,煎服。

⑤治鼻血不止:多莖野豌豆、撈糟同燉服。

⑥治陰囊濕疹:多莖野豌豆、香蒿,煎水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關(guān)于“多莖野豌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wú)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gè)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dòng)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