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氏骨折
A+醫(yī)學百科 >> 蓋氏骨折 |
蓋氏骨折(Galeazzi fracture)為橈骨中下1/3骨折合并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曾有許多稱謂。早在1929年法人稱之為反孟氏骨折,其后還被稱為Piedmont骨折,Compbell則稱之為fracture of necessity(必須骨折),因其確信此種損傷必須手術治療。
1934年Galeazzi詳細描述了此種損傷,并建議牽引拇指整復之。此后即習慣稱此種損傷為蓋氏骨折。蓋氏骨折是一種常見損傷,其發(fā)生率較孟氏骨折多6倍。
目錄 |
蓋氏骨折的病因
(一)發(fā)病原因
直接暴力和傳導暴力均可致傷。
(二)發(fā)病機制
可因直接打擊橈骨遠1/3段的橈背側而造成;也可以因跌倒,手撐地時傳導應力而造成:還可因機器絞軋傷而造成。損傷機制的不同,使得骨折各具不同特點。
蓋氏骨折的癥狀
與損傷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移位不明顯的骨折僅有疼痛、腫脹和壓痛;移位明顯者,橈骨將出現短縮、成角畸形,下尺橈關節(jié)腫脹并有明顯壓痛,尺骨頭膨出。神經、血管、損傷罕見。
分型:此種骨折一般分為以下3型
1.青枝型 發(fā)生于兒童,橈骨呈青枝骨折狀,尺骨小頭或骨骺分離,或下尺橈關節(jié)呈分離狀,此型治療較易,預后佳。
2.單純型 為橈骨遠端骨折,伴有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者。骨折多呈橫形、斜形或螺旋形,一般均有明顯移位。
3.雙骨折型 除橈骨遠端骨折及尺橈下關節(jié)脫位外,尺骨干亦多伴有骨折,或由不完全性骨折所致尺骨外傷性彎曲者。后一情況多系機器傷所致,較嚴重,且常為開放性損傷,治療較復雜。雙骨折時其骨折斷端的移位方向,主要取決于以下3組肌肉的作用:
(1)肱橈肌:引起骨折斷端的短縮畸形。
(2)旋前方肌:使遠端橈骨向內并攏。
(3)伸拇肌及外展拇肌:加強上述2組肌肉的作用。
外傷史,局部疼痛、腫脹和壓痛,移位明顯者可出現短縮,成角畸形。X線檢查,可確診。
蓋氏骨折的診斷
蓋氏骨折的檢查化驗
X線檢查,前臂正側位X線片,含下尺橈關節(jié),可確診。
蓋氏骨折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治療
蓋氏骨折,牽引下復位并不困難,但維持復位的位置實屬不易。因有幾種力量牽扯橈骨的遠折段,使之再次移位。這便是Hughston(1957)提出的:
(2)肱橈肌牽拉橈骨遠折段使之向近側短縮移位。
(3)拇展肌及拇伸肌的收縮,使橈骨骨折的遠折段向尺側靠攏,向近側短縮移位。
即使將腕關節(jié)于尺偏位石膏固定,以上幾種力量依然存在,因此閉合復位的成功率甚低,其治療結果極不理想(圖1)。
Hughston報道的病例中,閉合復位治療結果的不良率達92%。
為了獲得良好的前臂旋轉功能;避免下尺橈關節(jié)的紊亂,橈骨骨折必須解剖復位。因此,切開復位內固定幾乎是惟一的選擇。
手術采用Henry切口,使用足夠長度和強度的鋼板固定橈骨骨折,鋼板置于橈骨掌面。術后應以短臂石膏前后托、或“U”形石膏固定前臂及腕于中立位3~4周,以便下尺橈關節(jié)周圍損傷的組織愈合,避免晚期下尺橈關節(jié)不穩(wěn)定。石膏去除后,積極進行功能鍛煉。
(二)預后
一般較好,復位不良引起橈骨內并者功能較差。陳舊性病例可酌情行尺骨小頭切除術或植骨融合術等補救。
參看
關于“蓋氏骨折”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