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刷染色體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909.jpg

燈刷染色體(lampbrush chromosome)

燈刷染色體是卵母細胞進行第一次減數分裂時, 停留在雙線期染色體。它是一個價體, 含4條染色單體, 由軸和側絲組成, 形似燈刷。染色體軸染色粒(chromomere, 是指染色質凝集而成的顆粒)軸絲構成, 每條染色體軸長400μm, 從染色粒向兩側伸出兩個相類似的側環(huán),伸出的環(huán)是成對對稱的, 一個均大小的環(huán)約含100kb DNA。

較普遍存在于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卵母細胞中的一類形似燈刷的特殊巨大染色體。通常出現在卵母細胞第一次減數分裂的雙線期(diplotene stage),為二價體,兩條同源染色體通過幾處交叉而相連,含四條染色單體。由染色深、高密度的顆粒(即染色粒,chromomere)串連組成染色單體的主軸,由主軸染色粒向兩側伸出成對側環(huán),染色粒是染色單體緊密折疊區(qū)域,其直徑約為0.25~2微米,為不進行轉錄的片斷。側環(huán)是脫氧核糖核酸(DNA)轉錄活躍區(qū)域。一套燈刷染色體約有10000個側環(huán)。側環(huán)軸是由DNA分子外被以基質所組成,基質成分為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每個側環(huán)由一個轉錄單位或幾個轉錄單位組成。轉錄過程中由于基質之厚薄和轉錄RNA分子之長短不同,側環(huán)具有粗細變化之過程。電鏡下觀察從側環(huán)垂直伸出之細絲為DNA軸轉錄產物,隨轉錄之進展,RNA鏈不斷延長,外形呈“圣誕樹”(christmastree)樣結構。每條燈刷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側環(huán)在卵母細胞的生長期是一定的,故可成為編號染色體的標志。燈刷染色體是研究基因表達極為理想的實驗材料。

有證據表明,存在于燈刷型染色體上的環(huán)形結構可能與基因的活性有關。燈刷型染色體只有在兩棲類動物卵細胞發(fā)生減數分裂時才能被觀察到,它是染色體充分伸展時的一種形態(tài)。此時,兩對姐妹染色體常常通過“交叉點”連成一體。高倍電鏡下觀察發(fā)現,燈刷型染色體上存在許多突起的“泡”狀或“環(huán)”狀結構,有時還能看到RNP沿著這些突起結構移動,表明這些DNA正在被RNA聚合酶所轉錄。

關于“燈刷染色體”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