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葉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黑面葉
Hēi Miàn Yè
別名 黑面神、鬼劃符、暗鬼木、青凡木、鐵甲將軍、夜蘭茶、鍋蓋仔、四眼草、烏漆臼、青漆、山樹蘭、狗腳利、蚊驚樹、夜蘭、山夜蘭、田中逵、四眼葉、老鴉寫字、廟公仔、雞腎葉、山村蘭、山桂花、漆生草、猴寫字、野甜菜
功效作用 清濕熱,化瘀滯。治腹痛吐瀉,疔毒,瘡濕疹,皮炎,漆瘡鶴膝風(fēng),跌打腫痛。
英文名 Leaf and twig of Fruticose Breynia, Fruticose Breyniae Leaf and Twig
始載于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毒性 有毒
歸經(jīng) 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匯編》:黑面葉

【拼音名】 Hēi Miàn Yè

【別名】 黑面神、鬼劃符、暗鬼木、青凡木、鐵甲將軍、夜蘭、鍋蓋仔、四眼草、烏漆臼、青漆、山樹蘭

【來源】 大戟科山漆莖屬植物黑面樹Breynia fruticosa (L.) Hook. f.,以、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 微苦,涼。有小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癢。根:急性胃腸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尿路結(jié)石,產(chǎn)后子宮收縮疼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葉:外用治燒燙傷,濕疹,過敏性皮炎,皮膚搔癢,陰道炎

【用法用量】 根2~3錢;葉外用適量,鮮枝葉煎水洗,或搗爛取汁搽。

【注意】 孕婦忌服。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黑面葉

【出處】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 Hēi Miàn Yè

【別名】 黑面神、狗腳利(《生草藥性備要》),蚊驚樹(《嶺南雜記》),夜蘭(《粵語》),山夜蘭(《本草求原》),田中逵(《嶺南采藥錄》),四眼葉(《南寧市藥物志》),夜蘭茶(《嶺南草藥志》),鐵甲將軍、老鴉寫字,廟公仔(《廣東中藥》Ⅱ),青凡木、四眼草(《廣西中草藥》),雞腎葉(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黑面葉嫩枝葉。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 直立灌木,高2~3米。樹皮灰棕色,枝圓柱狀,多叉狀彎曲,表面有白色細(xì)小皮孔。單葉互生;有短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鈍形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緣,葉脈細(xì)小,下面隆起,葉革質(zhì),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干后變黑色?;O小,2~4朵腋生,單性,同株;無花瓣和花盤;雄花花萼呈陀螺形或半圓形,截頭狀,邊緣甚厚,有時分裂;雄蕊3,花絲合生成一柱;退化子房缺;雌花花萼稍大,基部呈陀螺形,上部擴(kuò)張,結(jié)果時擴(kuò)大成盤狀或杯狀;退化雄蕊缺;子房球形,花柱3枚,2裂。核果球形,徑約6毫米,位于宿存萼上?;ㄆ?~9月。

【生境分布】 生于灌木林中。分布我國南部及云南、貴州、浙江、福建。產(chǎn)廣西、廣東等地。

【性狀】 新鮮枝葉深綠色,干后成黑色。枝扁圓形,表面有棱及溝,并有白色細(xì)小的皮孔,質(zhì)硬而脆,斷面灰棕色,中有髓腔。葉表面黑色有光,背面灰黑帶紅。質(zhì)脆易碎。

化學(xué)成份】 枝、葉和莖皮均含鞣質(zhì),莖皮中含量為12.02%。葉含酚類與三萜。種子含脂肪油。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1:1200黑面神流浸膏稀釋濃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甲型鏈球菌均有很強(qiáng)的抑菌作用,可能與其中所含鞣質(zhì)有關(guān)。

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5%黑面神注射液(去鞣質(zhì))0.4毫升/只,觀察2周無死亡。家兔靜脈注射上述制劑40毫升,以后每日注射4次,每次20毫升,連續(xù)10天,一般情況及肝腎功能未見明顯變化,15天后解剖病理檢查,各臟器未見任何改變。

曾有報道,4例患者因服黑面神鮮品1~3兩(煎劑)后,引起中毒性肝炎臨床表現(xiàn)頭暈,頭痛,上腹不適,繁頻嘔吐,胃納減退,黃疸,甚者出現(xiàn)深度昏迷,肝腫大、壓痛肝功能檢查損害明顯。經(jīng)中西藥綜合治療,3例治愈,1例小兒因肝昏迷而終致死亡。有人認(rèn)為,應(yīng)用黑面神時宜將其根部表皮刮凈,并用蜜糖沖服,可降低毒性;用量以不超過0.5~1兩為宜。

【性味】 苦,寒,有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甘,性寒。"

②《本草求原》:"苦甘,微寒。"

③《廣西中藥志》:"味苦澀微甘,性寒。"

【功效與作用】 清濕熱,化瘀滯。治腹痛吐瀉,疔毒,瘡,濕疹,皮炎漆瘡,鶴膝風(fēng)跌打腫痛。

①《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消毒。洗爛肉、漆瘡,解牛毒。偶見諸毒,食此必覺香甜。"

②《嶺南雜記》:"治一切風(fēng)寒諸病,取樹葉煎湯服之,少頃大吐盛涎。或行路寒暑所侵,吐瀉腹痛,雖危篤者,采摘數(shù)葉嚼之,或吐或不吐,病徐即愈。"

③《陸川本草》:"清熱解毒,止瀉,破積。治濕熱腹痛,腹瀉,鶴膝風(fēng),跌打腫痛。"

④《嶺南草藥志》:"解熱散毒,化瘀化滯。"

⑤《廣東中藥》Ⅱ:"研末外用治刀傷出血,煎水洗凍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撒。

【注意】 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疔瘡:黑面葉搗爛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②治乳管不通而乳少:黑面葉搗爛,和酒槽、蜜糖服之。(《嶺南采藥錄》)

③治濕疹、過敏性皮炎。皮膚瘙癢:黑面葉枝葉煎水洗或鮮葉搗汁涂。(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爛瘡:青凡木葉一兩,半邊蓮五錢,黑墨草二錢。搗爛敷。(《廣西中草藥》)

⑤治瘡癤,蜘蛛咬傷,刀傷出血:青凡木葉搗爛敷。(《廣西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黑面神(鮮)1兩,東風(fēng)橘5錢,芒果葉5錢,紅糖3錢,1日2次煎服,10天為一療程。治療872例,近期控制271例,顯效294例,好轉(zhuǎn)234例,總有效率為91.63%,無效73例。服藥后部分病人有頭昏、無力、胃部不適等副作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黑面葉

【出處】 出自《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1.《嶺南雜記》:粵山中道旁一種小樹,狀如木蘭,亦類紫薇,高一、二尺,葉大如指頭,頗帶藍(lán)色,葉老則有白篆文如蝸涎,名鬼畫符。葉下有小花如粟米,至晚香聞數(shù)十步,恍若芝蘭,又名夜蘭。暑月有蚊,折此樹逐之,蚊即驚散,故又名蚊驚樹。

2.《本草求原》:黑面神,一名鐘馗草,言其葉黑也。

【拼音名】 Hēi Miàn Yè

【英文名】 Leaf and twig of Fruticose Breynia, Fruticose Breyniae Leaf and Twig

【別名】 田中逵、四眼葉、夜蘭茶、鐵甲將軍、老鴉寫字、廟公仔、雞腎葉、鍋蓋仔、烏漆臼、青漆、山村蘭、山桂花、漆生草、猴寫字、野甜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黑面葉的嫩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eynia fruticosa (L.)Hook.f.[Andrachne fruticosa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 黑面神 灌木,全株無毛,高1-3m。樹皮灰棕色,枝上部常呈壓扁狀,紫紅色,多叉狀彎曲,表面有細(xì)小皮孔,小枝發(fā)綠色。單葉互生;葉柄長3-4mm;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約2mm;葉片革質(zhì),狀卵形、卵形或闊卵形,長3-7cm,寬1.8-3.5cm,兩端鈍或急尖,下面粉綠色,具細(xì)點,每邊具3-5條側(cè)脈。花小,單性,雌雄同株,單生或2-4朵成簇;雌花位于小枝上部,而雄花位于小枝下部各葉腋內(nèi),或雌花及雄花生于同一葉腋內(nèi),或分別生于不同小枝上;雌花花梗長2-3mm;花萼陀螺狀或半圓狀,長約2mm,6細(xì)齒裂;雄蕊3,緊包于花萼內(nèi),花絲合生成柱狀,花藥2室,縱裂,貼生于花絲柱上,無退化雌蕊;雄花花梗長2-3mm;花萼鐘狀,6淺裂,直徑約4mm,裂片近相等,頂端近截平,中間具小突尖,果時增大約1倍,上部輻射張開呈盤狀;子房卵圓形,花柱3枚,外彎,先端2裂。蒴果球形,直徑約6-7mm?;ㄆ?-9月,果期5-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平地、曠野疏林下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枝常呈紫紅色,小枝灰綠色,無毛。葉互生,單葉,具短柄;葉片革質(zhì),卵形或?qū)捖研危L3-6cm,寬2-3.5cm,端鈍或急尖,全緣,上面有蟲蝕斑紋,下面灰白色,具細(xì)點,托葉三角狀披針形。枝及葉干后變?yōu)楹谏馕?,味淡微澀?/p>

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表皮細(xì)胞橢圓形,壁厚,外被角質(zhì)層,下表皮有凹陷的氣孔,主脈上、下表皮內(nèi)有1-3列厚角細(xì)胞,柵欄組織為2列細(xì)胞,海綿組織為4-6列細(xì)胞,并含有較多的草酸鈣簇晶。主脈維管束為外韌型,導(dǎo)管多單個排列成行。韌皮部薄壁細(xì)胞含細(xì)小草酸鈣簇晶,下方有纖維束。①氣孔為不等式,有些近平軸式,副衛(wèi)細(xì)胞3-5織碎片可見草酸鈣簇晶,直徑13-35μm。③纖維的胞腔明顯,直徑12-24μm。④同紋導(dǎo)管直徑22-32μm,螺紋導(dǎo)管直徑8-20μm。

【化學(xué)成份】 枝、葉和莖皮均含鞣質(zhì),莖皮含量為12.02%。葉含酚類與三萜。種子含脂肪油。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1∶1200黑面神流浸膏稀釋液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甲型鏈球菌均有很良強(qiáng)的抑菌作用,可能與其中所含鞣質(zhì)有關(guān)。

【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5%黑面神注射液(去鞣質(zhì))0.4ml/只,觀察2周無死亡。家兔靜脈注射上述制劑40ml,以后每日注射4次,每次ml,連續(xù)10天,一般情況及肝腎功能未見明顯變化,15天后解剖作病理檢查,各臟器未見任何改變。

【鑒別】 理化鑒別 取葉粗粉2g,加乙醇20ml,回流0min,濾過,濾液加入適量水使成含醇量為70%,置分液漏斗中,加石油醚振搖,分取乙醇液供下述試驗:①取乙醇液1ml,加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呈污綠色。(檢查鞣質(zhì))②取乙醇液10ml,置蒸發(fā)皿中,水浴上蒸干,加入少量冰醋酸溶解,再加入醋酐濃硫酸(19:1)試液數(shù)滴,呈綠色。(檢查三萜類)

炮制】 除去雜質(zhì)、切片、曬干備用。

【性味】 味微苦;性涼有毒

歸經(jīng)大腸;肝經(jīng)

【功效與作用】 清熱祛濕;活血解毒。主腹痛吐瀉;濕疹;纏腰火丹;皮炎;漆瘡;風(fēng)濕痹痛;產(chǎn)后乳汁不通;陰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研末撒。

【注意】 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疔瘡: 黑面葉搗爛敷患處。(《嶺南草藥志)②治乳管不通而乳少: 黑面葉搗爛,和酒槽、蜜糖服之。(《嶺南采藥錄》)③治濕疹、過敏性皮炎、皮膚瘙癢: 黑面葉枝葉煎水洗或鮮葉搗汁涂。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④治爛瘡: 青凡木葉一兩,半邊蓮五錢,黑墨草二錢。搗爛敷。 (《廣西中草藥》)⑤治瘡癤,蜘蛛咬傷,刀傷出血: 青凡木葉搗爛敷。 (《廣西中草藥》)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消毒。洗爛肉、漆瘡,解牛毒。偶見諸毒,食此必覺香甜。

2.《嶺南雜記》:治一切風(fēng)寒諸病,取樹葉煎湯服之,少頃大吐痰涎?;蛐新泛钏?,吐瀉腹痛,雖危篤者,采摘數(shù)葉嚼之,或吐或不吐,病徐即愈。

3.《陸川本草》:清熱解毒,止瀉,破積。治濕熱腹痛,腹瀉,鶴膝風(fēng),跌打腫痛。

4.《嶺南草藥志》:解熱散毒,化瘀化滯。

5.《廣東中藥》Ⅱ:研末外用治刀傷出血,煎水洗凍瘡。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黑面神(鮮)1兩,東風(fēng)橘5錢,芒果葉5錢,紅糖3錢,1日2次煎服,10天為一療程。治療872例,近期控制271例,顯效294例,好轉(zhuǎn)234例,總有效率為91.63%,無效73例。服藥后部分病人有頭昏、無力、胃部不適等副作用。

【摘錄】 《中華本草》

關(guān)于“黑面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