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葉虎耳草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聚葉虎耳草 | 中藥圖典 |
聚葉虎耳草 Jù Yè Hǔ ěr Cǎo |
|
---|---|
別名 | 松蒂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主發(fā)熱,瘡癰腫毒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Fascicleleaf Rockfoil |
始載于 | 《甘肅中草藥手冊》 |
毒性 | |
歸經(jīng) | 心經(jīng)、膽經(jīng)、肝經(jīng)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藥 材 名】聚葉虎耳草
【拉 丁 名】Saxifraga confertifolia Engl et lrm.(原植物聚葉虎耳草)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虎耳草科植物
【藥用部位】聚葉虎耳草的全草。
【性味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肝、膽三經(jīng)。
【功效分類】利水滲濕藥,利濕退黃藥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利濕退黃。用治癰疽瘡癤、腫大色赤、或濕瘡瘙癢、流水綿綿。黃疸。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一15克。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陜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西部。
【古籍考證】始載于《甘肅中草藥手冊》。
【功效分類】利水滲濕藥 利濕退黃藥
【相關(guān)藥材】黑蕊虎耳草 黑虎耳草 喜馬拉雅虎耳草 斑點虎耳草 藏中虎耳草 篦齒虎耳草
【植物形態(tài)】聚葉虎耳草 多年生草本,高4-10.5cm。叢生。莖紫紅色,密被腺毛,基部具較小的蓮座葉叢;葉片肉質(zhì),橢圓形至匙狀長圓形,長3-5mm,寬1-1.6mm,先端具軟骨質(zhì)短尖頭,兩面無毛或背面疏生剛毛,邊緣具剛毛狀睫毛;莖生葉肉質(zhì),較密,以中部者較大,向上、向下漸變小,長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先端爭急尖具短尖頭,下部者,兩面和邊緣均具腺毛;中部以上者,腹面無毛,背面和邊緣具腺毛。多歧聚傘花序,具花2-12朵,或單花生于莖頂;花梗被褐色腺毛;萼片卵形,3脈于先端不匯合;花瓣黃色,下部具橙色斑點,近長圓形至狹卵形,基部狹縮成爪,3脈,基部側(cè)脈旁具2痂體;花絲鉆形;子房近上位,卵球形至倒卵球形,花柱2?;ā⒐?-9月?! ?/p>
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陜西(眉縣、華縣)和四j_I西部。生于海拔3 000—4 000米的高山草甸和石隙。
|
出自A+醫(yī)學(xué)百科 “聚葉虎耳草”條目 http://www.mad4yublog.com/w/%E8%81%9A%E5%8F%B6%E8%99%8E%E8%80%B3%E8%8D%89 轉(zhuǎn)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guān)于“聚葉虎耳草”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