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雞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秧雞
Yānɡ Jī
秧雞
別名 水雞、秋雞
功效作用 解毒殺蟲;補(bǔ)中益氣。主蟻瘺;脾胃虛弱;食欲不振
英文名 Rail
始載于 食物本草
毒性 無毒
歸經(jīng) 大腸經(jīng)
藥性
藥味

秧雞 rail

鶴形目(Gruiformes)秧雞科(Rallidae)的100多種瘦小的沼澤鳥類。形狀稍似雞,翅短圓,尾短,腳大,趾長。除高緯度地區(qū)外,遍布全球。體型大小變化很大;小者如麻雀,體長約11公分(4吋);大者如小雞,體長約45公分(18吋)。棲于稠密的草叢中,鳴聲響亮,夜間尤然。許多種是為人愛獵的鳥類,受驚時(shí)勉強(qiáng)起飛,飛

維吉尼亞秧雞(Rallus limicola)

一個短距離,又落到地面。細(xì)瘦身體使它便于穿過蘆葦和沼澤草叢。體羽主要為暗灰褐色。許多種類具有隱晦的橫斑。短嘴種類常被稱為田雞(crake)。在美國為人捕獵的有︰王秧雞(Rallus elegans)大小如小雞,紅褐色;長嘴秧雞(R. longirostris)色更灰;弗吉尼亞秧雞(R. limicola)紅褐色,體長約25公分(10吋);還有花田雞(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和黑田雞(Laterallus jamaicensis)數(shù)量太少,個體太小(約15公分),人們對它不感興趣。長腳田雞(Crex crex)廣布于歐洲。數(shù)量雖不多而分布范圍更廣(伸展到非洲北部)的是水秧雞(Rallus aquaticus),體細(xì)瘦而有淡紅色的長嘴。幾個不能飛行的種類分布于離陸地的海島上︰呆秧雞(Atlantisia rogersi)僅見于南大西洋的特里斯坦-達(dá)庫尼亞(Tristan da Cunha)群島中的伊納克塞瑟布爾(Inaccessible)島;水雞屬(Gallirallus)的兩個種(有些人認(rèn)為只是同一種G. australis)分布于新西蘭,體大小如小雞。英語中,蹼雞和水雞有時(shí)亦稱rail。

全長約29cm。上體橄欖褐色多黑褐色縱紋,頭頂褐色。頦白色,頸及胸灰色,兩脅具黑白色橫斑。嘴細(xì)長,上嘴暗褐色,下嘴紅色,微向下彎。腳淡綠色。

棲息于水域附近蘆葦叢、灌木草叢或水稻田中,覓食植物種子和谷物,兼食昆蟲。

繁殖期5-7月,營巢于水域附近地上草叢中。每窩產(chǎn)卵5-7枚。

在我國西北、華北及四川、東北、東南和臺灣均有分布。

鶴形目秧雞科的 1屬。本屬鳥類的嘴峰與跗等長,或則較長。共有18種,分布幾遍及全球。中國有普通秧雞與藍(lán)胸秧雞2種。

普通秧雞又稱紫面秧雞,為本屬中分布達(dá)于古北界的唯一代表。體長約23厘米;體重90~95克。體形略似小雞,但嘴、腿和趾均甚細(xì)長,適于涉水;體羽松軟,上體大致為橄欖褐色并滿布褐黑色縱紋;頭、頸和前胸發(fā)灰色,臉側(cè)有栗色過眼紋;下體暗褐色,雜以白橫紋;嘴暗褐色,基部橙紅,嘴長等于腿長甚或更長;腿和腳為褐色,趾間無蹼;翅和尾均短。雌雄羽色相似。飛行時(shí)頭頸前伸,雙腿下垂。主要取食植物嫩芽和種子,兼食昆蟲和小型水生動物。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叢中以蒲草和蘆葦葉筑巢。巢略呈盤狀。每窩產(chǎn)卵6~7枚。卵粉棕色,上布稀疏的暗褐色細(xì)斑。雌雄共同孵卵。雛鳥出殼后滿被黑褐色絨,為早成性。秧雞屬大多夜行,習(xí)性隱蔽。普通秧雞在中國東北部以及西部的廣大地區(qū)繁殖。

【藥材名】秧雞

【拉丁名】 Rallus aquaticus Blyth

【名稱考證】水雞,秋雞

【科目來源】秧雞科動物

【藥用部位】秧雞的肉。

性味歸經(jīng)】《綱目》: “甘,溫,無毒?!比?a href="/w/%E5%A4%A7%E8%82%A0%E7%BB%8F" title="大腸經(jīng)">大腸經(jīng)。

【功效主治】治瘺。治蟻瘺。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

秧雞體長約30厘米。頭小:嘴比頭長,基部赤色,先端淡黑。頸長;上體羽毛暗灰褐色,帶黑色斑紋,頭部斑紋尤為顯著。兩翼表面大半灰褐,下體褐色,兩腋具白斑;肛周和尾下覆羽黑白相間,羽端白色。腳帶赤褐色,前趾頗長,約與嘴等長,趾無蹼。棲息沼澤或近水草叢中。步行快速,不善高飛。食蚯蚓,昆蟲、植物嫩芽等。繁殖于我國東北和河北一帶,遷福建、廣東一帶越冬。

關(guān)于“秧雞”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