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瓜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牛角瓜
Niú Jiǎo Guā
別名 哮喘樹、羊浸樹、斷腸草、牛角瓜葉、野攀枝花、大麻風(fēng)藥
功效作用 祛痰定喘咳。主咳嗽痰多;百日咳
英文名  
始載于 新華本草綱要
毒性 有毒
歸經(jīng)  
藥性
藥味 、

所屬卷:Calotropis R. Br.

所屬科:Apocynaceae

中文名:牛角瓜

文獻(xiàn)來源:Calotropis gigantea(Linn.)Dry.ex Ait.f.(1811);Merr.(1927);Tsiang(1934),(1939);Hand.-Mazz.(1936);圖鑒(1974)*;海南植物志(1974);tsiang et P.T.Li(1977)*。

Asclepias gigantea Linn.(1753).  

形態(tài)特征

直立灌木,高達(dá)3米,全株有乳汁;幼枝被灰白色絨毛。葉倒卵狀長(zhǎng)圓形或橢圓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8-20厘米,寬3.5—9.5厘米,頂端急尖,基部心形,兩面被灰白色絨毛,老漸無毛;側(cè)脈每邊4-6條,疏離;葉柄極短,有時(shí)葉基部抱莖。聚傘花序傘形狀,腋生和頂生;花序梗和花梗被白色絨毛;花梗長(zhǎng)2-2.5厘米;萼片卵圓形;花冠紫藍(lán)色,輻狀,直徑3-4厘米,花冠裂片卵圓形,長(zhǎng)1.5厘米,寬1厘米,頂端急尖;副花冠比合蕊柱短,裂片頂端內(nèi)凹,基部有外卷的距,肉質(zhì);花粉塊長(zhǎng)圓狀,下垂。蓇葖果單生,膨脹,端部外彎,長(zhǎng)7—9厘米,直徑3厘米,被短柔毛;種子廣卵形,長(zhǎng)5毫米,寬3毫米,頂端的種毛長(zhǎng)2.5厘米?;?、果期幾乎全年。  

地理分布

產(chǎn)元江、巧家、建水、南華、昆明、馬關(guān)、西雙版納等地;生于低海拔向陽山坡、曠野地。分布于四川、廣西、廣東。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地也有?! ?/p>

用途及功能

莖、葉的乳汁有毒,含牛角瓜甙等多種強(qiáng)心甙和牛角瓜堿。供藥用,可治皮膚癬、痢疾風(fēng)濕等;莖皮可治癩癬及梅毒。乳汁可提煉樹膠原料,還可制鞣料及黃色染料。莖皮纖維堅(jiān)韌,可制人造棉、造紙、制繩索、織麻布和麻袋等。種毛可作絲絨原料及填充物。

【藥 名】:牛角瓜

【拼 音】:NIUJIAOGUA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牛角瓜的地上部和乳汁。

【功 效】:解毒殺蟲。

【主 治】:可用治各種皮膚癬及。

性味歸經(jīng)】:苦,涼,有大毒。肺經(jīng)。

【用法用量】:有大毒,不可內(nèi)服;外用:適量。

【別 名】:羊浸樹(云南)、斷腸草(廣東)

【動(dòng)植物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白花牛角瓜在我國(guó)廣東、廣西和云南有栽培。

【拉丁名】: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L.) Dryand.另白花牛角瓜 C.procera(L.)Dryand ex Ait.F.Ex Ait.F.

【考 證】: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生藥材鑒定】:另白花牛角瓜 C.procera(L.)Dryand ex Ait.F.

中藥化學(xué)成分】:地上部、葉和乳汁含多種強(qiáng)心甙、異牛角瓜甙、馬利筋甙、烏斯卡定和白花牛角瓜甙等??傔暗膹?qiáng)心作用與G一毒毛旋花子甙作用相似。此外,還含有 a-,B一香樹脂醇及其苯甲酸酯蒲公英甾醇及乙酯。種子含生物堿三萜和其他萜類成分。牛角瓜屬科植物共有 6種,我們僅牛角瓜1種。另白花牛角瓜 C.procera(L.)Dryand ex Ait.F.在我國(guó)廣東、廣西和云南有栽培,除含有牛角瓜相似的成分外,還含有夫羅沙林(Worusharin)等多種成分。

物種為中國(guó)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kù)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根、莖、葉、果各部的白色汁液均有大毒和強(qiáng)烈的刺激性,食少量能引起嘔吐和下瀉,食大量則會(huì)發(fā)生嚴(yán)重的腹痛腸炎,以致死亡,妊娠的人畜中毒引起流產(chǎn)。

關(guān)于“牛角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gè)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dòng)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