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葉

跳轉(zhuǎn)到: 導航, 搜索

山茶葉
Shān Chá Yè
別名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止血。主癰疽腫毒;湯火傷出血
英文名  
始載于  
毒性  
歸經(jīng) 心經(jīng)
藥性
藥味 、

【拼音名】 Shān Chá Y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茶科植物紅山茶CamelliajahoicaL.、西南紅山茶C.pitardiiCoh.-St.、窄葉西南紅山茶C.pitardiiCoh.-St.var.yunnanicaMealy及滇山茶C.reticulataLindl.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mellia japonica L.2.Camellia pitardii Cooh.St.[TheasPeciosa Pit.ex Diels]3.Camellia pitardii Coh.St.car.yunnanica Sealy4.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采滴后,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紅山茶 紅山茶 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m。樹皮灰褐色,幼枝棕色,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 8-15mm;葉片革質(zhì),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10cm,寬2.5-6cm,光瑞漸尖而鈍,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葉干后帶黃色?;▋尚?,單生或?qū)ι谌~腋或枝頂,大紅色,徑5-8cm;萼片5,寬卵圓形,外被白色柔毛;花瓣5-7,栽培品種多重辯,有白、淡紅等色,花瓣近圓形,先端有凹缺,基部稍連合;雄蕊多數(shù),外側(cè)花絲基部連合,附著于花瓣基部,內(nèi)側(cè)離生;子房上位,無毛,花柱先端3裂。葫果近球形,徑2.2-3.2cm,果皮厚,光滑無毛,室背開裂。種子近球形,有角棱,長l.88-2.5cm,暗褐色?;ㄆ?-5月,果期9-10月。

西南紅山茶 灌木或小喬木,高達7m。單葉互生;葉柄長,帶紅色;葉片革質(zhì),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5-10cm,寬2.2-3.5cm,先端長尾狀,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葉脈在上下面均明顯。花兩性,薔薇紅色至白色,通常單獨頂生;小苞片及萼片9-10片,合生成杯狀總苞,長2-3cm,外面有絨毛;花冠長3.5-5.5cm,花瓣5-8,基部1-1.5cm處附著于花絲上;雄蕊多數(shù),長2-3cm,外輪花絲下部1/2-2/3合生成肉質(zhì)筒狀;子房上位,密生絨毛,花柱長2.5-3cm,基部有絲狀柔毛,先端三淺裂。蒴果本質(zhì),球形,直徑3.5-5cm,室背開裂。

窄葉西南紅山茶 本種與上種極相似,主要區(qū)別為:本種幼枝和嫩葉通常被柔毛,葉頂端漸尖,葉基部楔形,邊緣細鋸齒較密,花淡紅色,苞片及萼片背部被褐色茸毛。

滇山茶 灌木或小喬木,高至15m。葉互生;葉柄長8-15mm;葉片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10m,寬2.5-6cm,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有細鋸齒,葉脈網(wǎng)在葉上面清晰可見,葉干后帶黃色?;▎紊?qū)ι谌~腋或枝頂,大紅色,花瓣5-6個,栽培品均為重瓣,先端微凹;花絲無毛;子房無毛,花柱先端3裂。蒴果扁圓。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000-2800m的山溝、水旁或疏林中。

2.多為栽培。

資源分布:1.原產(chǎn)我國東部,現(xiàn)在全國各地常有栽培。

2.分布于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3.分布于貴州、云南等地。

4.分布于云南。

【性狀】 性狀鑒別 紅山茶葉片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10cm,寬2.5-6cm;先端漸尖而鈍,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黃綠色;表面略有光澤,無毛,或背面及邊緣略有毛;革質(zhì)。葉柄圓柱形,長8-15mm。氣微,味微苦、澀。

化學成份】 葉含山皂甙(camellidin)Ⅰ、Ⅱ,維生素C,可可豆堿(theobromine),左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和右旋兒茶精(catechin)。還含類脂(lipid),其中棕櫚酸(palmiticacid)占31.8%,油酸(oleic acid)占18.9%以及β-香樹脂醇(β-amyrin)。

【性味】 苦;澀;寒

歸經(jīng)心經(jīng)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止血。主癰疽腫毒;湯火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diào)涂。

【摘錄】 《中華本草》

關(guān)于“山茶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