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
對
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
的源代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編輯這個頁面須要登錄或更高權限!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自動確認用戶
如果您還沒有登錄請
登錄
后重試。A+醫(yī)學百科是一個開放式網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內容僅須要
花10秒鐘時間創(chuàng)建一個賬戶
。 如果您已經登錄,本頁面可能是受保護的內容。如果您認為有修改的必要,請
聯系本站管理人員
。
條目源代碼:
{{頭部模板-腫瘤}} [[神經]]源性[[腫瘤]]是成人和兒童最常見的[[縱隔腫瘤]],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如神經鞘瘤、[[黑色素沉著]]施萬瘤、[[顆粒細胞瘤]]及[[神經纖維瘤]],其中[[惡性腫瘤]]有惡性施萬[[細胞瘤]]和神經源性[[肉瘤]]。 ==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病因== (一)發(fā)病原因 1.[[神經鞘瘤]] 來自于[[神經鞘]]的施萬[[細胞]],生長緩慢。肉眼上,神經鞘瘤[[包膜]]完整與起源的[[神經纖維]]緊密粘連,比較堅硬,灰黃色或粉紅色。切面上呈[[年輪]]樣。[[顯微鏡]]下可看到兩種細胞:Antoni A是紡錘狀細胞,呈致密無血管的柵狀排列,Antoni B有黏液瘤的改變及多發(fā)囊性區(qū),[[血管]]壁增厚并有[[透明變性]]。電[[鏡檢]]查Antoni A細胞有許多從細胞體發(fā)出的小[[胞質]]突,Antoni [[B細胞]]缺少這些胞質突,但胞質豐富并有復雜的[[細胞器]]。 含[[黑色素]]的施萬[[細胞瘤]]除發(fā)生在[[脊柱]]旁溝外,也發(fā)生在[[椎管]]內。[[粒細胞]]瘤是神經鞘細胞起源的,Aisner等(1988)報道了一例兩側脊柱旁溝同時發(fā)生的粒細胞瘤。 2.[[神經纖維瘤]] 神經纖維瘤較神經鞘瘤少,是由[[神經細胞]]和神經鞘組成。肉眼上,似乎有包膜,切面灰白半透明,有小圓凸或梭形[[腫脹]],但顯微鏡下看不到真正的[[結締組織]]界限。[[組織學]]上,[[增生]]的[[神經膜細胞]]鞘及許多[[軸突]]構成了交錯的網絡,細胞不呈柵狀排列。電鏡下觀察,[[腫瘤]]是由伸出少數粗大胞質突的長形細胞構成,在廣闊的[[膠原]][[基質]]中偶爾可看到有[[髓鞘]]的或無髓鞘的軸突。 [[叢狀神經纖維瘤]]是[[神經]]的彌漫性梭形增大和(或)沿著神經[[走行]]分布的多發(fā)性腫物,脊柱旁溝的[[交感神經]]干、[[迷走神經]]、[[膈神經]]均可見到,但左側迷走神經的近側端,即[[主動脈弓]]以上或主動脈弓水平更為多見。 3.神經源性[[肉瘤]](惡性施萬細胞細胞瘤) 成人神經源性腫瘤中,不到10%為神經源性肉瘤,腫瘤多位于[[后縱隔]],偶可在[[前縱隔]]見到;附近的結構常受侵犯,并能發(fā)生遠處轉移。顯微鏡下可看到細胞數異常增多,核多型性及[[有絲分裂]]。 (二)發(fā)病機制 神經鞘瘤來源于神經鞘細胞,好發(fā)于[[脊神經]]后根和[[肋間神經]],也可發(fā)生于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喉返神經]]。男女發(fā)病相似,多發(fā)于20~50歲者,左右[[胸腔]][[發(fā)病率]]無差異。發(fā)生于[[胸部]]上方者多于下方。腫物大小不一,通常直徑3~15cm不等(中位值5.0cm)單發(fā)多于多發(fā)。良性[[神經鞘源性腫瘤]]可分為兩類:神經鞘瘤(良性施萬細胞瘤)和神經纖維瘤,少見的還有[[黑色素沉著]]的施萬細胞瘤及[[顆粒細胞瘤]]。惡性者為[[惡性神經鞘瘤]]或神經源性肉瘤。神經鞘瘤多位于神經干之一側,包裹在神經外衣或衣內,使神經干呈偏心性梭形[[膨脹]],但神經不穿入腫瘤內,因此手術易切除,不會損傷神經。神經纖維瘤多發(fā)于20~40歲,多為[[神經纖維瘤病]]Von Reckling-hausens病的一部分,其主要[[細胞成分]]也是神經鞘細胞,是由[[周圍神經]][[纖維]]成分局限或彌漫性增生所形成的瘤樣腫塊,胸內[[縱隔]]神經[[纖維瘤]]往往是單發(fā),這類病人神經纖維瘤的惡變率可高達4%~10%。[[脊神經根]]和肋間神經的神經鞘源性腫瘤可在[[椎間孔]]內外[[膨脹性生長]],呈啞鈴狀,椎間孔外部分的腫瘤往往大于椎間孔內部分。縱隔內偶爾亦可見二種不常見的神經鞘源性的腫瘤:黑色素神經鞘瘤、粒細胞腫瘤。后者被證實起源于神經膜細胞,為惡性病變,歸類為惡性神經鞘瘤。神經源性肉瘤(惡性施萬細胞細胞瘤)占成人神經源性腫瘤不足10%,多見于10~20歲的年輕人或60~70歲的老年人。腫瘤附近的結構常受侵犯,并能發(fā)生遠處轉移。顯微鏡下可看到細胞數異常增多,核多型性及有絲分裂。 ==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癥狀== [[神經鞘]]源性[[良性腫瘤]],多數無癥狀,往往在常規(guī)[[胸部X線檢查]]時被發(fā)現,而少數病人其[[癥狀]]常是由于機械原因引起,如胸或[[背部]]的[[疼痛]]是由于[[肋間神經]]、骨或胸壁受壓或被[[浸潤]]。[[咳嗽]]和[[呼吸困難]]是因為[[支氣管樹受壓]],[[Pancoast綜合征]]是[[臂叢神經受累]],[[Horner綜合征]]是[[頸交感鏈受累]],[[聲音嘶啞]]是[[腫瘤]]侵犯[[喉返神經]]。有3%~10%的病人因腫瘤伸入[[脊椎]],在[[椎管]]內呈啞鈴狀[[膨脹]]生長可出現[[脊髓受壓]]癥狀,[[下肢]]麻木、活動障礙。雖然患啞鈴狀腫瘤病人中,60%的病人出現與[[脊髓壓迫]]有關的癥狀,但仍有一部分無癥狀。當腫瘤生長巨大或惡變時可占據一側[[胸腔]],使[[縱隔]]向健側移位,病人的肺臟完全被腫瘤壓縮而無功能,逐漸出現[[胸悶]]、[[氣短]]、活動后癥狀加劇,并可導致[[喘鳴]]。肺受壓后部分不張,可反復出現[[肺部感染]],咳嗽、多痰、[[發(fā)熱]]、有些可出現[[急性呼吸困難]]。并且可使[[氣管移位]],患側[[呼吸音]]消失,[[血氣分析]]提示[[低氧血癥]]。由于[[心臟]]的移位、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可出現[[上腔靜脈綜合征]]。壓迫[[食管]]可出現[[吞咽困難]]。一般從無癥狀到有癥狀,為3個月~3年不等,有報道最長可達14年久??v隔神經[[纖維瘤]]惡變者很少見。[[惡性神經鞘瘤]]因生長快,癥狀出現往往較早較重,常因腫瘤侵犯鄰近的組織而出現劇痛。 [[神經鞘源性腫瘤]]的發(fā)病年齡20~50歲,偶爾見于兒童。男女之間發(fā)病相似。但[[神經]]源性[[肉瘤]],多傾向于發(fā)生在患有良性[[神經鞘瘤]]的兩端年齡的病人,10~20歲和60~70歲年齡段。了解病史后依據[[臨床表現]]不易診斷。確診主要依靠術后[[病理]]檢查。 ==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診斷== ===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檢查化驗=== 1.[[胸部]]X線 所見[[神經]]源性[[腫瘤]]表現基本相似,良性和惡性表現往往無明顯差異。正位[[X線]]片示[[胸腔]]內圓形或橢圓形密度均勻的陰影,偶爾可見三角形或分葉狀,內緣常位于[[縱隔]]影內。側位片示:腫瘤位于[[脊柱]]旁溝區(qū),界限清晰。相鄰的[[骨骼]]也可能發(fā)生變化(圖1)。 如:[[肋骨]]和椎體受侵蝕,[[椎間孔]]增大,[[肋間隙增寬]],和肋骨[[外翻]],但往往不能說明腫瘤性質,這是因為腫瘤生長對局部造成壓迫而引起的。[[椎弓根]]變扁,甚至椎弓根[[橫突]]椎體均有破壞,同時伴有椎間孔擴大,是[[后縱隔]]啞鈴狀腫瘤的特殊X線征象。[[上消化道]]鋇劑片亦顯示,[[食管]]扭曲的情況。 2.[[CT]]掃描顯示 腫瘤位于后縱隔,多靠近椎旁,腫瘤邊界清楚。呈圓形、卵圓形,良性或[[惡性腫瘤]]部分病例可以有分葉(圖2)。 [[多發(fā)性神經纖維瘤]]病,CT掃描的檢出率往往比普通X線胸片高(圖3)。 3.[[磁共振成像]]([[MRI]]) 增強的T1和T2的影像可顯示:[[神經纖維瘤]]有一高密度特征性外周區(qū)和中等密度的中央區(qū),而[[神經鞘瘤]]為[[不均質]]的高密度區(qū)。CT或MRI可以確定,腫瘤侵入[[脊椎]]管的情況,后者還可以用來確定累及范圍。然而目前通常使用增強的[[脊髓]]X線檢查來了解腫瘤入侵的情況。如為一側胸內巨大神經源性腫瘤,X線片、CT片均可顯示巨大腫瘤占滿整個胸腔,縱隔向健側移位,[[氣管移位]],受壓或變窄,患側肺受壓,常見患側胸內[[積液]]。 ===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鑒別診斷=== [[神經纖維瘤病]]伴發(fā)[[胸腔]]內[[神經纖維瘤]]時,須與罕見的脊膜突出癥相鑒別。因其有周身性神經纖維瘤的表現,故不難診斷。 ==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治療 [[神經鞘源性腫瘤]]無論是良、惡性都以手術切除為好,在切除[[腫瘤]]時應將腫瘤瘤體及[[包膜]]全部切除。在決定手術切口時,首先要明確腫瘤的定位,[[神經]]源性腫瘤大多來自[[肋間神經]],可參照[[X線]]所見選擇手術徑路。因腫瘤重量關系,使腫瘤稍有下沉,故腫瘤體中心點的稍上方。神經源性腫瘤多位于[[后縱隔]][[脊柱]]旁溝,如來源于第1,2,3肋間神經,因胸頂部空間狹小,腫瘤頗大,則可占滿整個胸頂部,很難正確定位。第4肋間神經以下發(fā)生的神經源性腫瘤,則較易定位其來源。少數腫瘤可遠離脊柱旁溝到達后背,可參考X線胸片及[[CT]]或[[MRI]]來確定手術的徑路。小的、無[[椎管]]內受侵的腫瘤也可在電視胸腔鏡下切除。不論采用哪種途徑,首先都要切開腫瘤表面的[[胸膜]],然后鈍性及銳性分離腫瘤。有時要切斷一根或幾根肋間神經或[[交感神經]]干。少數情況下要犧牲肋間[[動脈]]。神經鞘源性腫瘤手術主要有以下幾種切口: 1.胸后外側切口 適用于后縱隔第4肋平面以下的腫瘤(包括啞鈴狀腫瘤的胸內部分二期切除)。具體切口徑路以腫瘤發(fā)源的肋間為準。 2.胸前外側切口 適用于胸頂部腫瘤。 3.后背部縱行、橫行或弧形切口 適用于[[縱隔]]啞鈴狀腫瘤Ⅰ期胸外切除。 4.胸后外側切口+后背正中弧行或橫行切口 適用于后縱隔-椎管內啞鈴狀腫瘤全切除。 5.后胸[[壁胸膜]]外小切口 適用于后縱隔定位準確的小腫瘤。 6.[[胸部]]小切口,采用電視胸腔鏡切除縱隔內腫瘤 適用于縱隔內小腫瘤。 7.頸、胸部橫向半[[蛤殼]]狀切口 適用于頸、胸部啞鈴狀[[惡性腫瘤]]切除。 8.[[胸骨]]正中部分劈開+雙側胸部前[[外切口]] 適用于[[前縱隔]]惡性神經源腫瘤累及雙側胸[[內臟]]器者。 后縱隔神經源小腫瘤,有人采用[[脊椎]]旁胸膜外切口施術,此法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但因手術創(chuàng)口較小,顯露不充分,易造成術中止血困難,術后出現胸膜外[[血腫]]和[[肋間神經痛]]等,一般不宜采用??墒抢顕?1995)報道先天性外穿型后縱隔[[神經纖維瘤]]9cm×6cm×5cm采用胸膜外途徑完整切除位于[[骶棘肌]]內,后[[上縱隔]]的腫瘤,術中術后情況良好。對縱隔內小腫瘤采用[[電視胸腔鏡手術]]可克服上述缺點,目前正在擴大應用。采用進胸和[[胸腔]]鏡兩種方法手術時,通??蓪⒏采w于腫瘤上的[[壁層]]胸膜切開,對腫瘤進行鈍性和銳性分離,大部分[[良性腫瘤]]均可容易地被摘除,但有時,則要切斷1個或多個交感或肋間神經干。 若手術前后發(fā)現椎管內有腫瘤侵入,無論是否有癥狀多采用椎體開窗術,取出椎管內腫瘤,再次開胸摘除后縱隔腫瘤。如手術困難,則采用經胸及椎板聯合[[切除術]],同時切除胸內腫瘤及椎管內的侵入病灶。手術程序:胸部后外切口進胸后加后背部以病灶為中心的縱向或弧形切口,切斷一側椎旁肌群,切斷[[橫突]]及[[肋骨]],切除椎板。因[[胸椎]][[棘突]]向下斜行,上一個棘突壓在下一個椎板上,上下椎板呈瓦蓋狀重疊,切除胸椎椎板時,上下應多咬去1個棘突,咬除椎板時應自下向上進行。先切開[[棘間韌帶]],再用棘突剪在棘突根部咬去棘突,使在中線部的椎板逐漸變薄,以便切除。先用[[側角]]頭雙關節(jié)[[咬骨鉗]]從椎下一個須切除的椎板下緣,在[[黃韌帶]]以外咬去1片椎板后,辨認其走向,用刀向黃韌帶橫行切開,緊貼椎板前面放入硬膜剝離子,分離黃韌帶與[[硬脊膜]]外的脂肪間隙以免切除椎 傷硬脊膜。然后從 該間隙放入咬骨鉗,向上下逐步咬除椎板。后切口[[止血]],探查椎管及[[脊髓]]。將硬脊膜顯露后剪開,即可見腫瘤,此時[[胸外科]]、[[神經外科]]醫(yī)師共同分離[[椎間孔]]內及椎管內、胸內部分腫瘤,內外結合即可切除腫瘤。術畢,硬脊膜如缺損較小可直接[[縫合]],較大可采用[[闊筋膜]]修補。 張昌干等(1986)對后縱隔-椎管內啞鈴狀神經源性腫瘤采用經胸腔一期全切除腫瘤的方法:在開胸后經探查,切開后縱隔胸膜顯露腫瘤,沿腫瘤包膜分離,直達腫瘤[[頸部]](峽部)。先將縱隔部的腫瘤切除,后將近峽部的腫瘤保留1cm左右,行[[貫穿縫合]]以牽引椎管內腫瘤,將其四周軟組織分離,擴大椎間孔與腫瘤之間隙,避免損傷椎旁[[靜脈叢]],再用剝離子分離腫瘤峽部并伸向椎管內,分離腫瘤的上下極,如腫瘤不大,將貫穿縫合腫瘤后的縫線進行適當的牽引,再用剝離子將椎管內腫瘤托出椎管外。如果腫瘤較大,則應將腫瘤上下兩端分別用剝離子托出椎管外。如腫瘤對[[神經根]]、根動脈、硬脊膜相連,根動脈先以[[銀夾]]夾閉,再切除腫瘤,術時不過分推壓和牽拉硬脊膜。如發(fā)生[[腦脊液漏]],應妥善縫合。椎管內硬脊膜搏動良好顯示椎管內阻塞已解除,否則應行硬脊膜探查。此法可不切除椎板,因在直視下進行各項操作,故可避免脊髓的損傷。易控制[[出血]],止血徹底,[[引流]]充分。 神經纖維瘤常比[[神經鞘瘤]]較難完整切除,但也應力爭盡量切除干凈。筆者采用胸部后外切口,方便靈活暴露好,必要時可行[[橫斷]]胸骨、[[鎖骨]]或切除上下肋骨以便于手術操作。并可防止巨大腫瘤對[[心臟]]及[[大血管]]的直接壓迫而加重[[呼吸]]循環(huán)障礙。具體操作:①在腫瘤包膜下徒手快速剝離摘除腫瘤,解除腫瘤對心臟的壓迫,減少術中出血、滲血。表面血供豐富而與心臟大血管貼近則要十分謹慎。②如包膜內分離困難,則先行瘤內減壓,“腫瘤分塊切除”迅速降低瘤內壓。貼近心臟,及大血管者,則盡量在包膜內操作,待[[視野]]清晰后,再分別切除累及的[[心包]],以及大血管外腫瘤。如腫瘤累及肺臟無法分離則應行[[肺葉]]部分切除或肺葉切除。 [[惡性神經鞘瘤]]首先應行[[外科手術]]切除,對于一側頸、胸部啞鈴狀腫瘤,因腫瘤同時位于病人頸部及上胸部縱隔內,侵犯頸、胸部多臟器及主要動、[[靜脈]]、[[臂叢]]神經,手術風險大、難度高。我們設計采用一側頸、胸部橫向半蛤殼狀切口,上緣切口從頸中部向外側橫行,中線切口以頸白線、胸骨正中旁線為準,下緣切口為一側胸部第1~3肋間前外切口。分層切開一側頸、胸部的軟組織后,顯露頸部腫瘤組織,根據腫瘤向下延伸的情況,切斷鎖骨,2,3肋,肋胸[[關節(jié)]]部,再橫向切開第1,2或2,3肋間,使頸部至上胸部胸壁及其軟組織向外側翻轉,可充分暴露頸、胸部腫瘤。[[解剖頸]]內靜脈,給予切斷[[結扎]]或分離后給以保護,[[頸總動脈]][[解剖]]后以[[紗布]]帶牽之,必要時可用于控制出血,進一步分離鎖骨下動、靜脈,使其與腫瘤組織逐漸分開,然后逐步將腫瘤分塊切除,直到徹底切除為止。對于腫瘤整塊包繞鎖骨下動、靜脈、臂叢神經者,則應盡力保護[[血管]]神經,避免損傷,力爭徹底切除。如有殘留,術中應行標記以便于術后行補充[[放療]]。如條件允許,可行鎖骨下動、靜脈搭橋術,可達到徹底切除腫瘤。 對位于前縱隔巨大神經纖維瘤惡變,并累及雙側胸腔者,因病變巨大,[[上腔靜脈]]、[[無名靜脈]]、[[主動脈]]、[[氣管]]均包埋在腫瘤之中,腫瘤侵及[[右心房]]、左右[[心耳]],并將兩[[肺上葉]]壓迫成餅狀,我們采用胸骨正中劈開加雙側3,4肋前[[外經]]胸聯合切口施行手術。先剝離腫瘤與右心房、心耳的[[浸潤]]部,然后仔細解剖腫瘤與上腔靜脈間隙,逐步將其分離出,加以保護。注意[[心房]]、心耳的完整和防血管壁的損傷,如需徹底切除,則應行上腔靜脈搭橋術。隨后解剖無名靜脈,運用邊分離并保護大血管邊切除的方法,逐步擴大切除范圍,直到將氣管前及其兩側,[[升主動脈]]及兩側腫瘤組織全部切除。對累及右心房的腫瘤采用姑息性切除法,對殘留部分的腫瘤用氬氣電刀反復燒灼,左側胸腔的腫瘤按上述方法逐步切除,注意保護[[鎖骨下動脈]],防止損傷。惡性神經[[肉瘤]]術后應行放療。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Horner綜合征]],特別是后上縱隔的腫瘤。椎管內生長的啞鈴型腫瘤術后應注意有無椎管[[內出血]]造成的[[脊髓壓迫]]。 (二)預后 手術的[[死亡率]]很低,為1%~2%。瘤體很大或惡性腫瘤會增加手術的風險和難度。良性腫瘤預后很好,而肉瘤多半在術后1年內死亡。 1.神經鞘瘤和單發(fā)性或[[多發(fā)性神經纖維瘤]],包膜完整,手術切除徹底,[[外科]]切除后能治愈。 2.縱隔多發(fā)性纖維瘤包膜不完整或是Von Recklinghausens的一部分,則術后復發(fā)的機會較多,個別復發(fā)后再手術治愈率仍然較高。 3.神經源性肉瘤,或惡性神經[[纖維瘤]]手術切除不徹底,因術后行放療和[[化療]]療效均較差,故90%的病例在術后3個月~3年內復發(fā),復發(fā)后再手術切除的可能性較小,則預后較差,但發(fā)生轉移者少見,1年[[生存率]]90%,3年生存率30%。 ==參看== *[[心胸外科疾病]] <seo title="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癥狀_什么是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_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治療方法_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怎么辦_A+醫(yī)學百科" metak="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治療方法,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原因,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吃什么好,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癥狀,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診斷" metad="A+醫(yī)學百科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條目介紹什么是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有什么癥狀,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吃什么好,如何治療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等。神經源性腫瘤是成人和兒童最常見的縱隔腫瘤,..." /> [[分類:心胸外科疾病]] {{底部模板-腫瘤}}
在這個頁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Navbox
(
查看源碼
)
模板:頭部模板-腫瘤
(
查看源碼
)
模板:導航條
(
查看源碼
)
模板:導航板-腫瘤
(
查看源碼
)
模板:底部模板-腫瘤
(
查看源碼
)
返回到
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
。
個人工具
登錄/創(chuàng)建賬戶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查看
閱讀
繁體/正體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y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全國醫(yī)院列表
醫(y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y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y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全國制藥企業(yè)
醫(yī)科院校大全
醫(yī)事漫談
醫(yī)學下載
醫(yī)學視頻
推薦工具
醫(yī)學網站大全
醫(yī)學詞典
醫(yī)學資訊博客
功能菜單
添加頁面
志愿者招募中
積分排名
關于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
隱私政策
關于A+醫(yī)學百科
免責聲明